孙承宗和刘一燝离开后,朱慈炅连刘若愚和田维章都赶出御书房了,偌大的宫殿里,只剩下小小的一个他。
他觉得自己最近的情绪很不对,本来他已经有心理准备,要面对现实,不能让反腐影响朝廷的运作。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一时激奋,最后的结果完全颠覆。
关于科举制度这件事,朱慈炅早就有过思考。
信王挂名主持的殿试,来宗道录用的天启八年进士,朱慈炅在山海关接见了前三十六名。反正以他的认知,他所掌握的识人之术,全是一言难尽之徒。
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打破了门阀世家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对于时代的进步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甚至,这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烙印之一,即便后世废除科举,一样有各式各样的状元出现在生活中。
对如今的大明而言,朱慈炅很容易就发现了南方的科举垄断,三十年南状元就是明证,由科举形成的各种官场关系也是大明党争的重要因素,更甚者全系统的腐败同样离不开科举。
但是,对于废除科举这件事,朱慈炅其实相当谨慎。
科举制度与皇权制度也是同时高度绑定的,鞑清一废科举,皇权就走进坟墓,这是朱慈炅独有的历史经验。
当然,朱慈炅还有用舆论来统一思想的手段。
朕问可以有各种思想,但忠君爱国皆是前提。通报虽然流俗,但现代西方传媒的断章取义、预设立场一样没有少用。
这个领域,他甚至不允许任何人插手,牢牢控制在内廷。
对于科举,朱慈炅一直以来的想法都是倾向于制度内改良,而不是彻底推翻。为此,他还浪费了许多个日夜,回忆当年义务教育的教材,整理那些枯燥的数理基础知识。
四岁稚童一字一划著书,宫灯下炭笔写秃数匣——此间辛苦,岂是常人能忍受?虽然他有成人的意志,可他的身体依然是个娃娃。
这项工作,他至今都还在继续。甚至把这当成了他一项融汇古今的历史使命,是他朱慈炅重活一世,留给这个民族的财富。
但是今天,他愤怒之下,竟然连科举的根都刨了。
虽然是一时冲动的决定,但也谈不上多后悔。大明朝满目疮痍,遍体脓包,就算自诩后世社会精英的朱慈炅,天子剑在手,他一样不知道该从何处动刀子。
他继位后的所有新政改革其实都不成章法,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