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在固定速度的前提下,船只重量增加一千倍,那么阻力只会增加一百倍。
火车的重量增加一千倍,阻力就会增加一千倍。
以这条规律为基准发散思维,集装箱的发明减少了货船在港口等待的时间,加快了装船的速度和载货量。
那么这后三十年,大就是有理了。
越大越有理,航运能力开始比谁的船大就行了。
船越大,成本就越低,大船就开始吃小船!
李学武把新造船舶的吨位数控制在一千吨就是卡住这个标准了。
一千吨能吃掉大多数小船,也能暂时抗住不被万吨巨轮吃,毕竟内河运输用不了万吨轮船。
这个时候航运和内河运输不是没有船队和航运公司,但李学武不敢也不想把这些业务交给他们。
一方面是要用这些业务养活东风船务,同时完善回收站在货物疏散和夹带运输的渠道。
另一方现在的船队和航运公司并不靠谱,轧钢厂的很多货物都是带着保密要求的,不能轻易委托给别人。
李学武都不用跟李怀德解释东风船务的性质,李怀德丝毫不怀疑这一支船队的品质和可靠性。
毕竟调查部在船上呢,哪个不开眼的“五十万”敢主动上船去送二等功?
下午三点多的阳光正好,走在海边的堤坝上丝毫感觉不到热度。
李学武陪着李怀德看了几处仓库选址,这边本来也是作为办事处来定选的。
但是在看过津门的商业氛围和贸易形势后,李怀德两人商量了一下,最后定的是双线作战。
一方面在津门设立办事处,用于贸易管理,另一方面在新港这边设置附属仓库,用于货物管理。
以这个标准来参选地址,条件就放宽了很多,毕竟新港这边发展的还没有后世那么大。
看过几处仓库位置后,李怀德同李学武商量了一下,直接选了一处靠近公路,距离码头较近的大院。
可能是受李学武的地皮论影响,也可能是受轧钢厂成功学的激励,李怀德现在是有些膨胀的。
根本没考虑租用场所的意见,直接选择了购买。
正是因为考虑到未来轧钢厂在津门的布局和发展,李怀德才敢投入大量资金在津门办事处的。
津门城内的办事处他的心理价位在十五万,李学武眨了两下眼睛跟庄苍舒合伙又砍了两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