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二章:学堂考校(2)

,殆且百家。

业擅专门,犹将十室。

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

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

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

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老先生人抑扬顿挫,令牧良想起了华夏古代,私塾先生教书的电视剧片段,感觉很是亲切。

“先帝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癸皇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两人跟随同学们,一起齐声朗读。

尽管有人的发声有些异常,老先生当时也未指出,继续将这一大段念完为止。

牧良为了听清老先生的发音节律,甚至运用了精神感应,确保听到的声音精准无误。

再对照子书银月翻译出来的简体字义,心中顿时有了许多明悟。

“音近义同,异曲同工,大道雷同。”

跟读完这一篇章,牧良已经将字形、字音、字义基本理清。

字形与华夏语言的小篆书,虽有较大出入,字音、字义却十分接近,很容易读懂、弄通、释义。

至于孝书字文用语,所述之事,所言之德,所明之理,小道有别,大道相似,可以说是华夏古文孝经的姊妹篇。

牧良曾经在网络上,搜索资料库时,接触过孝经,知晓这是华夏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归类儒家十三经之一。

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十八章本一般称为今文本,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称为古文本。

两相对照之下,牧良再看前头同学跟读第二遍、第三遍时,那摇头晃脑的神态,那如同诵经般的韵律,仿佛置身于华夏古代的私塾之中,正在进行进京赶考的苦读事业,做着功名利禄、金榜题名的黄粱美梦。

思绪漫卷,代入了一部秀才赶考,路遇妖怪人狐奇恋的聊斋志异故事片里了。

天方夜谭般,他跳脱的思维勾连,记起了看望堂姐牧文蓉时,对方播放的一首华夏老歌白狐。

千年等待,千年孤独。

滚滚红尘里,谁又种下了爱的蛊。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