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1章 这土鹞子也不是个善茬(2)

这道山梁上逗留,带着哥仨又横穿了一道坡度略大的山梁,来到了第二片场子。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众人又跟着岳峰开启了实战放鹰训练模式,大青鹞子这只教练鹰在哥仨的手里轮流的扁放,一次又一次朝着远处的猎物发起攻击。

其实放小鹰,在熟悉了整套流程细节之后,也没有多少难点,随着实战训练的经验累积,慢慢的,哥仨放鹰的手法也变得老练起来。

下午的放鹰收获也不错,带学员练手,岳峰还逮了六只飞龙,外加三只沙半鸡。

不知不觉,已经傍晚了,在太阳落山之前,野外的鹰也会有个捕食的窗口期,一早一晚这两个时间节点,其实下鹰的概率比中午都要大。

因为是从山上下来,岳峰第一个查看的小鹰网,是白天一直没有收获的那张靠近林子南侧林子边的那张网。

这次隔着几十米远呢,岳峰就发现,鹰网活扣被触动了,立马加快脚步冲了过去。

一只土黄色的麻鹞子,因为撞网之后不停的挣扎,已经被网线缠成了麻花,此刻的鹰蜷缩在地上,嘴巴惊恐的大张着,舌头都探了出来。

岳峰知道这是因为下网剧烈挣扎,而导致脱力脱水了,于是果断从挎包里取出水壶给鹰点上水,随后这才一点点的将鹰身上的网都给摘下来。

相比于中午落网的那只紫鹞子,这只麻鹞子就谈不上什么品相特点了。

浑身羽毛呈土黄色,前胸的纹路有些乱,鹰的膀子也不算薄,前胸的肌肉也不如大青鹞子跟紫鹞子厚实。

看到我一直在介绍鹰不同的品相,可能有人会存在一个疑问,这不同毛色,不同体型细节的鹰,真就能决定它们的实战能力?

负责任的回答,准确率高达85%以上。

怎了解释这里面蕴含的道理呢?

其实很简单,相鹰看羽毛色系,代表的是繁殖地不同,不同的繁殖地,亚种可能就存在区别,直接影响到在实战捕猎中的表现。

就比如东北这边本地繁殖的苍鹰,亚成体不管公母,多数都是一身大红毛子,雌性个体重量一般在两斤到两斤二三两左右。

而繁殖地再往北到了西伯利亚地区,那边繁殖的苍鹰,身上羽毛就是一种草白色底子的浅色系,那边的雌性个体,体重起步都在两斤半往上,偶尔有大的,甚至能超过三斤重。

说的再详细点,繁殖地不同,猛禽野外狩猎环境就有差异,有的鹰雏鸟是吃麻雀老鼠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