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扫了几眼。
翅膀大条基本全部换完,尾羽只换了四根。
“擦了,这开门红也一般啊,只有四颗!!”
岳峰自言自语一句,随后从兜里掏出了捆鹰的鹰褂子,三下五除二将这只小鹰给紧上。
关于松子的品相,老辈儿的训鹰人,讲究还是比较多的。
除了头、脸、膀儿、脯花、爪子这几个部位的说法之外,衡量一只松子儿干活儿实力高低最直观的体现是尾羽换新毛的数量。
这是个啥道理呢?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
所有夏天回繁殖地的花松,都是去年刚刚出窝还不到一岁的亚成鸟。
成年的松雀鹰迁徙时间要早十天半个月的,这玩意儿数量多,鹰把式一般不太喜欢栓老家伙。
老家伙逮的巧儿,但是训练起来费劲,个头小体力储备低,又不敢掐太狠的膘儿,训鹰放鹰的时候稍微偷点懒就容易反生不好摆弄。
相比老家伙,小鹰性情更软一点,好训练,经过适当的挑选,捕猎技巧也有保证。
亚成体的松子儿,捕食能力有高低之分,有的身体素质好,干活儿利索,在越冬地打食儿的时候不费劲,吃的好,身上的老毛换的自然就早,羽毛质量也高。
而那些捕食能力差劲的亚成鸟,在野外饥一顿饱一顿的,吃的差,身上换的毛自然就少。
经过长年累月的观察跟总结,鹰把式们,把松子儿尾巴换毛的数量,当成了一个衡量松子儿本事的标准儿。
换四根毛叫四颗,换六根毛叫六颗,上品的松子儿叫净毛,12棵尾羽跟成年老鹰似的,全都换成新毛,只在尾巴上方缠腰的位置残留少量的头年胎毛。
按照这个界定松子儿品相好坏的标准上来看,这开门红逮的第一只四颗松子儿,只能算凑合着可以用。
如果不是爪子还算干枯苍劲有力的话,说不定岳峰当场就给放了。
捆好了第一只小松子儿,岳峰将骑笼网重新整理好,溜溜达达朝着另外三处网片走去。
第二处空,第三处空,等走到位于林子边最后一处迎着太阳布置的骑笼网的时候,又一只倒霉蛋在树上挂着呢。
这只小鹰的个头比第一只松子儿明显大了一个号,背部羽毛也以铅灰色为主,脖子位置有一道黑色竖纹,脯花是那种细碎的横纹。
瞳孔为黄色,三角脑袋、爪子干枯,呈现青灰色,抓把还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