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飞站在燕京大学古朴庄重的校门前,望着熟悉的“燕京大学”牌匾,深深吸了一口带着冬日寒意的空气。
结束了在山省山县那段紧张而充实的调研与仪器改进工作,他终于回到了这片承载着青春与梦想的学术沃土。
长时间的高强度奔波与研究积累的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身心都急需休整。他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
这一天,他哪里也没去,只是安安静静地待在宿舍里。先是美美地补了一个长长的觉,仿佛要把透支的精力都找回来。
醒来后,精神稍振,他开始有条不紊地整理这段时间积累的厚厚一沓资料和记录。
将笔记归类、数据归档、照片整理,这个过程也让他在山省经历的一切,在脑海中逐渐沉淀、明晰。
短暂的休整后,李毅飞没有丝毫松懈。他深知时间宝贵,第一时间便去拜访了几位关心他学业进展的教授。
教授们看着眼前这个风尘仆仆却眼神依旧明亮的学生,眼中满是欣慰与期许。他们欣赏李毅飞的实践精神和探索能力,但也深知扎实的理论根基是未来发展的基石。
“毅飞啊,你这趟出去收获不小,我们都看在眼里。”一位老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不过,年关将近,这段时间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看看书,把专业基础再打牢些。
磨刀不误砍柴工嘛。等过了年,我们再安排你学习一些新的东西。”
李毅飞恭敬地听着,明白教授们的良苦用心。他点头应承下来,表示会认真看书。
但同时,他心中也早已有了另一项计划:趁着这段相对空闲的时间,为他倾注心血研发的“地质活动探测仪”申请专利。
在他看来,获得专利不仅是对自己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更能提升仪器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为未来的实际应用铺平道路。
而申请之前,必须确保仪器本身经得起最严格的检验——他决心把仪器的3q验证做到完美,不留任何可被质疑的瑕疵。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成了李毅飞的主战场。他像一个最苛刻的质检员,反复审视着探测仪的每一个细节。
首先从外形入手,他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反复进行模拟操作,调整各部件的位置和尺寸,力求达到操作最便捷、携带最省力的效果。
经过多次迭代,新设计不仅更符合使用习惯,整体也更为紧凑轻便。
性能优化是重中之重。为了提高仪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