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 64 章 利益驱使终露马脚(1)

会议结束后,多港镇这台沉寂已久的机器,在李毅飞注入的巨额资金和高压指令下,开始发出生涩却加速运转的轰鸣。

各部门负责人步履匆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久违的、混合着期待与紧张的亢奋。400多万的资金,对于李毅飞心中那幅宏大的多港发展蓝图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的第一桶金。

但他深知,在基层,等待“万事俱备”往往意味着永远无法启程。

“做中学,边干边摸索!”李毅飞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略显破败的街景,心中默念着这句朴素的真理。

发展,是硬道理,更是凝聚人心、打破僵局的唯一利器。他必须让这第一把火烧起来,而且要烧得旺、烧得稳。

首要的突破口,就是刘庄水上生态园。这是计划的核心,也是能否赢得卫氏李持续信任、撬动更多资源的关键。

他亲自把刘庄的几位负责人——支书刘老大、主任和其他两位委员——请到了镇政府小会议室。

“刘支书,各位委员,”李毅飞开门见山,语气沉稳而带着不容置疑的导向性,“项目资金下来了,县里卫书记高度重视,市里孙市长也挂了号。现在,轮到我们刘庄动起来了。”

他没有讲空泛的大道理,而是将焦点精准地投射到村民最切身的利益上。

“发展,不能是少数人发财,必须是全村受益。否则,这发展就没有根,立不住,也走不远。”

李毅飞的目光扫过略显局促的刘老大等人,清晰地看到他们眼中的认同。

“我建议,”他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在桌面上轻轻一点,如同落下一颗关键的棋子,“以村集体为主体,成立股份合作社!所有涉及项目征用的土地、滩涂、劳动力,都可以折算成股份。

项目建成后,每年的收益,按股分红!让家家户户都成为股东,共享发展的红利。”他描绘着浙地区合作社模式的成功图景,“想想看,几年后,刘庄不再是穷窝窝,家家住新房,户户有存款,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不愁,这才是真正的小康!”

李毅飞条理清晰地将合作社的运作模式、股权设置、收益分配、风险共担等核心细节一一阐述,甚至预判了村民可能提出的疑虑,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他的思路清晰得不像一个23岁的年轻人,倒像是个在农村工作多年的老手。刘老大等人听得频频点头,眼神越来越亮,原本的忐忑被一种实实在在的希望所取代。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