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毅飞被婚纱照折腾得笑容僵硬、为宾客名单绞尽脑汁的那几天里,他投向党报和国家报的两篇文章,正悄然掀起一场无声的风暴。
稿件抵达编辑部,初审编辑拿起第一篇论新形势下“****自身硬”的深化实践,才读几页,眉头就拧成了疙瘩。
内容扎实,观点犀利,字字句句直指纪检系统内部建设的关键与痛点,提出的标准和要求近乎严苛。
他深吸一口气,又翻开第二篇发展的代价与守护的抉择,心更是一沉。这文章毫不避讳地剖析当前经济发展中尖锐的环保矛盾,挑战的是许多地方奉为圭臬的模式。
这哪是普通稿件?分明是两颗威力巨大的“思想炸弹”,一旦引爆,舆论场必然天翻地覆。
初审编辑手心冒汗,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提级报送。稿件在报社内部沿着森严的层级一路向上,每一级负责人拿到后,办公室的灯都亮到深夜。
他们反复研读,掂量着每一个字的分量,计算着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赞同者,拍案叫绝,赞叹其勇气与洞察力,认为切中时弊;担忧者,则眉头紧锁,顾虑其锋芒太露,是否会触及某些不可言说的禁区,引发不可控的震动。
讨论、争议、反复权衡时间就在这审慎的评估流程中悄然流逝。
稿件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沉入水底,表面波澜不惊,水下的暗流却汹涌澎湃。
最终,两篇带着分量的稿件,摆在了报社最高层主编的红木办公桌上。
主编戴上眼镜,逐字逐句,细细咀嚼。窗外城市的霓虹映在他脸上,明暗不定。
文章的价值毋庸置疑,其前瞻性、批判性和思想深度都达到了罕见的高度。
然而,那巨大的发表风险也如同实质的巨石压在他心头。主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洁的桌面上敲击着,发出“笃、笃、笃”的轻响。
良久,主编停下手指的动作,长长吐出一口气,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他拿起内部保密电话,声音低沉:“按最高保密等级,继续上报。这事,我们扛不住。”这已完全超出了报社层面可以独立拍板的范畴。
稿件被装入特制的保密文件袋,以最机密的程序向上呈送。
它去向何方?经过了哪些关卡?最终到达了哪个层级?无人知晓。报社高层只能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
几天后,文件袋被原封不动地退回到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