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盛夏的傍晚,上海西郊的夕阳正将最后一缕金光洒在虹桥胶鞋厂的红砖烟囱上。硫化车间的蒸汽阀门“哧“地一声打开,白茫茫的雾气瞬间裹住了刚下班的女工们。在这片朦胧的热气中,一抹鲜艳的红色突然破开雾霭——那是李红梅穿着新买的的确良红裙子,正踮着脚避开地上的胶料污渍,白色的胶底布鞋在潮湿的水泥地上踩出轻快的声响。
“梅梅,慢点跑!当心车间门口的积水!“身后传来师姐张丽芬的喊声,她手里还抱着刚从传达室取来的信件,信封上印着“上海胶鞋七厂虹桥分厂“的红色厂名。这年夏天,这家1986年开办的工厂正处于最鼎盛的时期,两千多名工人每天从这里生产出成千上万双胶鞋,而李红梅们的青春,就随着流水线的节奏一起律动。
虹桥胶鞋厂的前身是1958年***时期成立的街道小厂,1986年被上海胶鞋七厂收编为分厂后,才真正走上工业化生产的正轨。李红梅还记得1988年刚进厂时,老厂长在欢迎会上指着墙上的标语:“每双胶鞋都要经得起人民的检验“。那时的厂房还是砖木结构,车间里弥漫着浓重的橡胶味,混杂着女工们身上的雪花膏香气。
布面胶鞋的生产流程像一条精密的时间链条。每天清晨七点半,李红梅就要在裁断车间将帆布按样板裁剪成鞋帮形状,那些浸过胶浆的帆布硬挺挺的,边缘总会在手指上留下淡淡的白痕。八点整,车间广播准时响起咱们工人有力量,缝纫机的哒哒声立刻如潮水般应和起来。她的工位挨着窗户,阳光好的时候能看到对面成型车间的工人正将鞋帮套在木制鞋楦上,喷胶枪“丝丝“的声响隔着墙壁都能听见。
中午十二点的铃声是每天最欢快的信号。女工们涌向食堂时,蓝色的劳动布工作服还没来得及换下,但领口露出的花衬衫和手腕上的塑料手镯已经迫不及待地宣告着属于个人的时间。李红梅总是和张丽芬、王丽她们坐在靠窗的位置,分享从家里带来的饭菜。王丽的母亲在淮海路的服装店上班,总能带来最新的时装消息。“今年兴红裙子配白凉鞋,“王丽用筷子比划着,“等发了奖金,咱们也去买。“
白球鞋是厂里的福利,每个季度可以凭票领取一双。但年轻女工们嫌款式太单调,总会自己动手改造——用白粉笔将鞋边涂得更亮,或是在鞋舌上绣上小小的花朵。李红梅的第一双白胶鞋被她精心保存着,鞋底的橡胶纹路里还嵌着车间门口的细沙,那是1989年她被评为“生产能手“时,穿着它上台领奖时留下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