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虹桥胶鞋厂红裙白鞋飘(一)(5)

些怀念那种熟悉的橡胶气味。

培训过程并不顺利。习惯了手工操作的女工们对着复杂的控制面板无所适从,常常按错按钮导致机器停机。有一次,李红梅操作的注塑机因为参数设置错误,导致鞋底成型不良,浪费了一批材料。她急得哭了鼻子,觉得自己辜负了领导的信任。“没关系,慢慢来,“技术员安慰她,“新技术就像新鞋子,总要磨合一段时间才合脚。“

与此同时,传统胶鞋车间也在发生变化。王丽所在的缝制车间引进了电动缝纫机,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一倍。但有些老工人不适应,说电动机器“太冲“,不如脚踏的好控制。车间主任只好采取折中办法,新旧机器各保留一半,让工人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这种过渡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就像那个年代的中国,传统与现代在悄悄碰撞、融合。

1992年***南巡讲话后,上海的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虹桥胶鞋厂也接到了第一批出口订单,要求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胶鞋。这带来了新的挑战——外商对质量要求极高,甚至连针脚的密度都有严格规定。厂里专门成立了质量攻关小组,李红梅因为心细被选入小组。她们连续加班一个月,反复试验各种工艺参数,终于达到了外商的标准。当第一批印有英文商标的胶鞋出厂时,女工们都围过来看热闹,脸上充满了自豪。

市场经济的浪潮也冲击着这家老厂。原来由国家统购统销的模式被打破,工厂需要自己找销路。销售科的同志开始全国各地跑市场,带回各种市场信息。厂里成立了设计科,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品种。王丽的妹妹在服装学院上学,经常给她带时尚杂志,姐妹俩一起研究流行趋势,王丽再把想法反馈给设计科。有一次,她们设计的一款带卡通图案的儿童胶鞋竟然成了爆款,厂里还专门给王丽发了奖金。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工厂的效益开始波动。有时订单多到做不完,工人要连续加班;有时又订单不足,只能放长假。这种不确定性让大家心里都很不安。李红梅和张丽芬她们开始学着精打细算,买菜时会货比三家,买衣服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女工们依然保持着爱美的天性,只是红裙子换成了更实惠的布料,白球鞋也穿得更久才舍得换。

1995年,厂里实行了劳动合同制改革。这意味着铁饭碗被打破,工人的收入直接与绩效挂钩。一开始大家很不适应,甚至有人哭闹着找领导。但渐渐地,大家发现多劳多得的机制确实能提高积极性。李红梅因为技术好、效率高,工资比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