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错不错,第一次编能这样已经很好了。”她又给我拿了些稻草:“你要是喜欢,明天还来,我教你编竹篮。”
第二天,我早早地就去了草编工坊。陈奶奶已经在店里等着了,她给我准备了更粗些的竹条,教我编竹篮。编竹篮比编小兔子难多了,竹条硬,不好弯折,还容易划破手。陈奶奶手把手地教我,教我怎么把竹条固定住,怎么编出好看的花纹。
聊天时我才知道,陈奶奶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草编能手,她编的草席、竹篮不仅在当地受欢迎,还卖到过外地。后来,随着塑料制品越来越多,买草编物件的人少了,很多人都放弃了这门手艺。可陈奶奶没放弃,她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代断了。”
这些年,陆良县大力扶持非遗文化,给草编工坊拨了专项资金,还帮着找销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草编文化,甚至有大学生来这里实习,跟着陈奶奶学草编。“你看,这是上个月一个大学生编的竹篮,编得多好。”陈奶奶拿出一个精致的竹篮给我看,眼里满是骄傲。
在草编工坊待了三天,我不仅学会了编小兔子和简单的竹篮,还听陈奶奶讲了很多关于草编的故事。她告诉我,以前村里姑娘出嫁,娘家都会准备一床草席和一个竹篮,草席代表“安稳”,竹篮代表“丰收”,都是对新人的美好祝福。“现在虽然不兴这个了,但我还是会编些草席和竹篮,放在店里,给年轻人讲讲这些老规矩。”
离开草编工坊那天,我把自己编的小兔子和竹篮都带走了。看着手里的草编物件,心里暖暖的。以前总觉得“飘”是为了寻找新鲜事物,可现在才发现,那些沉淀下来的老手艺、老故事,才更有温度,更能让人找到归属感。
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手里拎着自己编的竹篮,看着街边熟悉的店铺和行人,突然觉得陆良这个地方,好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落脚点,而是一个能让我静下心来的地方。那颗“奇葩死飘心”,好像在老手艺的温度里,又多了一份踏实。
十月初的陆良,夜晚已经有些凉了。旅馆老板娘跟我说,县城新开了个夜市,晚上特别热闹,让我去逛逛。我本不想去,觉得夜市都差不多,无非是卖些小吃和小商品。可老板娘说:“陆良的夜市不一样,有很多本地特色小吃,还有人唱花灯戏,你去了肯定喜欢。”
架不住老板娘的热情,我晚上七点多去了夜市。夜市在县城中心的广场旁边,刚走到路口,就听见了热闹的音乐声和笑声。走近一看,广场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