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雪越下越大,能见度不足十米。我们在一个临时停靠点停下,老周从后备箱拿出柴火,在路边生起一堆火。“赶紧烤烤火,别冻着。”他递给我一根烤红薯,红薯的香气驱散了寒冷。不远处,几个边防战士正在铲雪,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帽子上结满了冰霜。老周走过去帮忙,我也拿起铲子,加入他们的队伍。战士们告诉我们,哨所里的取暖设备坏了,急需这批抗寒物资,他们已经在这里铲雪两天了。
下午继续赶路,卡车在雪山间缓慢行驶。突然,远处传来“轰隆”的声响,老周脸色一变:“不好,可能是雪崩!”他立刻停车,让我下车躲到路边的岩石后。我们看着远处的雪山,积雪顺着山坡滑落,扬起漫天雪雾。幸好雪崩发生在远处,没有波及我们的路线。“每年冬天都会有这样的危险,”老周拍了拍身上的雪,“但只要能把物资送到哨所,再危险也值得。”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看到了哨所的灯光。战士们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他们的脸上冻得通红,却带着热情的笑容。卸物资时,战士们拉着我们的手,不停地道谢:“有了这些物资,我们这个冬天就好过了。”哨所的李班长邀请我们留下吃晚饭,锅里煮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边境的生活。李班长说:“我们在这里守着边境,就是为了让祖国的人民能安心生活。你们运输物资,也是在守护边境,我们都是一家人。”
离开哨所时,雪已经停了,夜空格外清澈,星星像钻石一样闪烁。战士们站在门口挥手送别,他们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挺拔。我看着窗外的雪山,突然明白“坚守”这两个字的重量——无论是运输司机、边防战士,还是边境的守护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开春后,公司组织员工参与界碑维护活动,我和老周报名参加。出发前,边检站的陈警官给我们培训:“维护界碑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要清理界碑周围的杂草,刷新上面的油漆,确保‘中国’两个字清晰可见。”他拿出一套工具,有铲子、刷子、红色油漆,还有一块抹布。
我们负责维护的是156号界碑,位于山林深处。沿着山路徒步时,陈警官给我们讲界碑的故事:“这根界碑是1990年立的,当时为了确定位置,测绘人员在山林里待了一个月,每天徒步几十公里。”山路崎岖,到处都是荆棘,我们拿着砍刀开路,汗水很快浸湿了衣服。老周走在前面,时不时扶我一把:“以前我经常和老郑师傅来维护界碑,那时候没有砍刀,就用手拔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