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特区,六月的空气已然闷热潮湿,仿佛酝酿着雷雨,与联邦政府大楼内某些办公室里的气氛相得益彰。
对华兴的实体清单制裁正式落地已超过三十天,预期的“瞬间窒息”效果并未以理想中的方式呈现。
这让最初推动这一强硬措施的某些决策核心感到了焦躁。
也使得内部原本被压制的不同声音开始有了重新评估的空间。
在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一间配备了防弹玻璃和高级加密通讯设备的简报室内,一场跨部门的高级别评估会议正在进行。
与会者包括bis的高级官员、来自国防部、国务院、情报机构以及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代表。
空气净化器低声工作,却驱不散空气中无形的紧张因子。
“先生们,女士们,过去三十天的数据和我们收到的初期反馈已经汇总。”主持会议的是bis的资深官员,威廉哈珀(williamharper),他面色严肃,语调平稳,但眼神锐利地扫过在场每一个人。
“制裁已全面生效,尤其是对华兴核心业务系统和数据库的停止服务。
现在,我们需要客观评估第一轮打击的效果。”
他示意助手播放幻灯片。
屏幕上显示出复杂的图表和数据流。
“首先,关于芯片及硬件断供。”国防部的分析员马克詹金斯(markjenkins)首先发言,他的声音干脆利落。
“根据我们的监测和供应链情报,华兴及其关联公司确实停止了从高通、英特尔、美光等主要供应商的新增采购。
这表明制裁在规则层面得到了遵守。但是,”
他话锋一转,切换了一张图表,上面显示着全球航空货运流量和几条特定航线的异常波动。
“我们有充分证据表明,在华兴被列入清单后的‘黄金72小时’乃至其后一周,他们动用了惊人的资源进行全球抢运。
包机数量激增,主要流向鹏城、蓉城等华兴主要基地。
我们判断,他们成功囤积了相当规模的关键芯片和元器件库存。
这意味着,制裁对其硬件供应链的冲击,效果会有延迟,预计在未来十二个月后,随着库存消耗,才会真正显现。”
这番话让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议论声。
这在意料之中,但华兴反应的速度和力度依然令人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