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124 五胡乱华(4)

刘聪对晋愍帝百般羞辱。317年十月,刘聪外出打猎,命令晋愍帝手执戟矛在前面开路,晋朝遗民看到后抽泣流涕,刘聪十分厌恶。

公元318年1月,刘聪命令晋愍帝身穿仆佣青衣洗盏行酒,并责令他立于自己身后,手执仪盖服侍。殿中数位晋臣失声痛哭,均被拖出斩首。当夜,晋愍帝被刘聪派人活活勒死,时年十八岁。

公元317年3月(晋愍帝死之前),司马睿称帝,定都建康,改年号为“建武”,史称东晋。由于司马睿在皇族中声望不够,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为了坐稳皇位,晋元帝不得不重用王导、王敦兄弟,兄弟二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王导在建康辅政,王敦在武昌掌兵,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随着东晋小朝廷在江南立住脚跟,北方的华夏民族,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如鲫过江,纷纷逃向南方。前有大江阻隔,后有胡骑围猎,身体遭受风雨侵凌和饥饿的摧残,心里充满对故土难舍的苦楚,如此狼狈的民族大逃亡,竟有一个特别诗意的称谓,叫做“衣冠南渡”。

“衣冠”们渡江跑了,留在北方的百姓成了刀俎上的鱼肉。他们承受着外族暴虐的统治,在“五胡”的争斗夹缝中苟延残喘。有一种说法是:“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乎被屠杀殆尽。”

却说晋武帝太康九年(288)的一个平常日子,15岁的石勒跟随老家的富户郭敬到洛阳贩马。

那时他不叫石勒。由于西晋初年塞外水旱频发,无处生存的羯胡人只能随大流迁居到并州一带,石勒一家就是如此。虽然他家属于羯胡部落首领家庭,可小时候的石勒根本不配拥有名字。为了称呼方便,家里人给他随便起了个小名,每天“阿背”“阿背”地叫着。

与羯人苦不堪言的生活环境相比,帝都洛阳却是另一番景象。晋朝实现天下一统,洛阳成为当时天下少有的大都市,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每天都聚集此处贩卖商品。

就在石勒等人进入洛阳城后,时任司徒的王衍难得有闲心地在洛阳城内逛街。

为了尽快卖完货物找郭敬拿钱换饼子吃,石勒一进城就使劲吆喝,兜售着他的骏马。他奇特的嗓音不仅吸引了一批好奇的百姓,还把坐在车里逛街的王衍吓着了。

王衍出身琅琊王氏,是清谈名士,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堂弟。或许是平日里与嵇康、阮籍等人交往甚深,王衍居然在石勒的吆喝声中,听出了一种类似于“弹琴复长啸”的愤世嫉俗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