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挂钟(校准时针,先拆表盘,换磨损的3号黄铜齿轮,爸当年在手册第28页画了齿轮型号,‘咬合齿要齐,不然报时会错’;记他‘儿子出生时,这钟刚敲12点’——当年老郑抱着刚出生的儿子来修表行,钟就‘叮铃’敲了12下,爸说‘这是时光给娃的礼物’;小孙:2005年石英钟(换电池仓弹簧,用细螺丝刀拆仓盖,弹簧要选0.5毫米粗的,‘太粗装不进,太细弹不起来’;记她‘奶奶用这钟叫起床,现在还想听见’)”,每个故事旁都画着对应的钟表简笔画,细节记得清清楚楚。
修表行的老木柜,是1970年代的旧零件柜改的,刷了清漆,柜面贴满了街坊送的小纸条(“时砚,谢谢修好了我家1978年的座钟,又能听见滴答声了”“陈爷爷,挂钟报时像当年一样准”)。柜子分三层,每层都铺着米白色麂皮布,是用父亲的旧擦表布改的:
上层:放着父亲留下的未修复钟表,每台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写着日期和故事:有1976年的父母结婚座钟(木质外壳,钟摆松动,父亲写着“时砚,等你能调游丝了帮爸妈修,这钟陪你妈嫁过来,当年你妈总用它记煮面条的时间”);有1988年的儿子出生挂钟(金属表盘,指针卡顿,父亲写着“组装于修表行,那天你儿子刚生,这钟就敲了12点,是好兆头”);有1999年的李奶奶祝寿座钟(钟面有划痕,父亲写着“李奶奶70岁寿礼,补漆要按当年的枣红色,别忘她爱听报时声”);还有块1960年的父亲怀表(表盖有划痕,父亲写着“这是爸的第一块怀表,当年走街串巷修表都带着,要留着”)。
中层:放着修复耗材和备用零件,分了小格:有不同型号的钟表油(瑞士产的修齿轮,国产的擦表盘)、备用齿轮(黄铜的,适配不同年代的钟表,1990年代的旧齿轮,父亲囤的)、螺丝刀组(除了铜制的,还有备用的钢制螺丝刀)、麂皮布(擦齿轮和表盘用,父亲传的)、小镊子(夹细小零件)、补漆笔(枣红色、黑色、银色,补木质和金属外壳划痕),最底层压着张纸条,是父亲1980年写的“调游丝要听钟摆声,‘滴答’匀了才准;换齿轮要看咬合度,齿齿合了才稳——钟表记的是时,修的是日子,都不能差”。
下层:放着街坊送来的待修钟表,每台都用米白色麂皮布包着,写着名字和需求:“王阿姨:1979年座钟,调钟摆;刘爷爷:1985年挂钟,换指针;小夏:2010年石英钟,修报时”,包布上还留着街坊的笔迹,有的写着“麻烦时砚了,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