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的,装在深棕色牛皮盒里,盒面印着“瑞士钟表工具厂”。里面有6把铜制细螺丝刀(最小的适配怀表螺丝,最大的拧座钟底座螺丝,刀头磨得发亮,是常年拧螺丝磨的;刀柄缠着淡蓝棉布——1980年父亲怕他握滑缠的,棉布边缘磨得发毛,却依旧整齐)、3个游丝调整器(银质的,用来校准钟摆频率,分别适配座钟、挂钟、怀表,父亲在调整器上刻了“慢调”二字,“调时要慢,像数日子,急了就不准”)、2台齿轮校准仪(1980年父亲托人从上海买的,金属外壳有点锈,却依旧能精准检测齿轮咬合度,“齿轮合得紧,钟走得稳,像日子过得顺”),工具盒内侧刻着“修钟如修时,急不得”,是父亲用钢针刻的,字迹浅却清晰,陈时砚闭着眼都能摸到那六个字,“像摸父亲的手,粗糙却稳,握着就有准头”。
跨年代钟表样本册:陈时砚自己手工装订的,封面是用1970年代的粗棉布做的,深褐色,上面贴了张父亲修表的黑白照片(1976年拍的,父亲正调座钟游丝,手里捏着游丝调整器,背景是刚修好的结婚座钟)。样本册分四类,每类都用不同颜色的棉线装订:1950-1970年代木质座钟(用棕绳,多是结婚、祝寿用的,标签写着“1976.爸妈结婚座钟,木质,钟摆松动,当年妈用它记做饭时间,调游丝每小时误差不超10秒”)、1980-1990年代金属挂钟(用银绳,“1988.儿子出生挂钟,金属表盘,指针卡顿,爸亲手组装,报时声像‘叮铃’”)、2000年代石英钟(用蓝绳,“2005.小孙奶奶的石英钟,电池仓弹簧坏,每天准点叫起床”)、老怀表(用红绳,“1960.李爷爷的怀表,表盖有划痕,爸修了三次”)。每台钟表旁都贴着手写标签,用钢笔写的,字迹工整,空白处还画着小齿轮图案,红笔标“急”,蓝笔标“缓”,怕自己记混。
记满故障的牛皮本:封面是用父亲的旧修表围裙布料改的,深褐色棉布,上面还留着当年沾的机油痕——是1985年父亲常穿的围裙,后来陈时砚把它改造成了牛皮本封面,“这样爸就像还在我身边,帮我记着钟表的故障和时光的故事”。本里的纸是泛黄的稿纸,某页用蓝墨水写着“李奶奶:1976年结婚座钟(调钟摆游丝,用银质调整器顺时针拧半圈,试走10分钟,误差超5秒再微调;补木质外壳划痕,用枣红色漆,按爸的配方——红漆加5%松节油,别太浓;记她‘结婚当天钟摆停了,爸蹲院里修到半夜’——那天雨大,爸披着雨衣修,齿轮上沾了泥,擦了半小时;老郑: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