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传的影像工具:1970-1980年代产的,装在深棕色牛皮盒里,盒面印着“上海摄影器材厂”。里面有1台1980年上海产海鸥牌相机(50mm标准镜头,镜头盖是黑色真皮的,父亲换过2次快门弹簧,现在用的是1998年换的黄铜弹簧;机身上缠着淡蓝棉布,是1985年父亲怕手滑缠的,棉布边缘磨得发毛,却依旧贴服,握在手里能摸到刻字的凹凸感)、3瓶定制显影液(棕色玻璃瓶身贴着手写标签:“黑白定影液——1995年配,显影时间8分钟”“彩色补色液——1998年调,补红棉袄用”“去霉斑液——2000年配,老相纸专用”,标签边角有点卷,是常年翻看磨的)、2套修图毛笔(细笔杆的狼毫笔补人脸细节,笔锋细得能描出睫毛;粗笔杆的羊毫笔修相纸折痕,笔杆上“苏州制笔厂”的字迹虽淡,却清晰;每套笔都装在竹制笔筒里,筒底垫着羊毛毡,“爸说‘毛笔要养,像养影像的魂’”)。
跨年代老相册集:林映棠自己手工装订的,封面是用1970年代的粗棉布做的,深灰色,上面贴了张父亲摄影的黑白照片(1982年拍的,父亲正给母亲拍结婚照,母亲穿着红棉袄,父亲举着海鸥相机,背景是照相馆的红布背景墙)。相册集分四类,每类都用不同颜色的棉线装订:1960-1970年代黑白全家福(用黑绳,多是祖孙三代同框,标签写着“1970.张爷爷家全家福,相纸边角磨损,待补”)、1980-1990年代彩色结婚照(用红绳,“1982.爸妈结婚照,红棉袄褪色,用彩色补色液”)、2000年代儿童写真(用粉绳,“2008.小孙周岁照,背景有月季花,去霉斑”)、老证件照(用蓝绳,“1995.老郑毕业照,被树挡脸,重定影”)。每本相册里的相纸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贴着手写便签,记着拍摄时间和修复需求,空白处还画着小相机图案,红笔标“急”,蓝笔标“缓”。
记满影像故事的牛皮本:封面是用父亲的旧摄影围裙布料改的,深灰色棉布,上面还留着当年沾的显影液痕——浅褐色的斑点像撒在布上的星星,是1990年父亲给街坊拍证件照时蹭的。这是父亲穿了15年的围裙,后来林映棠把它拆下来,改造成了牛皮本封面,“这样爸就像还在我身边,帮我记着每张照片背后的时光故事”。本里的纸是泛黄的稿纸,某页用蓝墨水写着“张奶奶:2008年八十大寿全家福(相纸有三道折痕,最上面那道遮了小孙孙的左脸;用粗羊毫笔蘸淡米色颜料补折痕,补色时要比原相纸浅0.5度,别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