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记她‘大寿当天拍了3次才齐——第一次小孙孙哭,第二次二儿子迟到,第三次才拍好,你爸拍时还说‘一家人要齐,照片才暖’;老郑:1995年小学毕业照(黑白照,相纸泛灰,部分人脸模糊,尤其是老郑站在后排,被梧桐树挡了半张脸;用黑白定影液重泡5分钟,再用细狼毫笔补他的眉眼,按你爸1995年的便签——‘老郑眼睛大,眉峰要画得尖点’;小孙:2010年周岁照(彩色照,右上角有霉斑,背景是你爸种的月季花,花瓣有点褪色;用去霉斑液轻擦霉斑,再用彩色补色液补花瓣的粉色,记小孙妈妈‘这张照片是在照相馆院子里拍的,你爸还帮小孙摘了朵月季别在帽子上’)”,每个故事旁都画着对应的照片简笔画,连小孙孙帽子上的月季花都会画得清清楚楚。
映相馆的老木柜,是1970年代的旧相纸储藏柜改的,刷了清漆,柜面贴满了街坊送的小纸条(“映棠,谢谢修好了我爸妈的结婚照,现在我女儿也能看见奶奶当年的红棉袄了”“林奶奶,我毕业照修得真好,同学都说像新拍的”)。柜子分三层,每层都铺着淡米色羊毛毡,是用父亲的旧擦镜头布改的:
上层:放着父亲留下的未修复老照片与摄影器材,每样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写着日期和故事:有1982年父母的结婚照(彩色相纸,红棉袄褪色成浅粉色,父亲写着“映棠,这张照片要先用彩色补色液泡3分钟,再用细笔补你妈的笑眼,别让颜色褪了”);有1995年儿子的小学毕业照(黑白相纸,边角卷了,父亲写着“当年暴雨天拍的,相纸有点潮,要先晾干再定影,别让人脸更模糊”);有2008年张奶奶的全家福(相纸有折痕,父亲写着“张奶奶一家12口,补折痕时别遮了小孙孙的酒窝,那是她最宝贝的”);还有个1970年代的暗房显影盘(搪瓷的,边缘有点掉瓷,父亲写着“这盘洗过你满月的照片,要留着”)。
中层:放着修复耗材和备用工具,分了小格:有不同型号的相纸(1990年代的黑白相纸、彩色相纸,父亲囤的)、软毛刷(扫相纸浮尘用,羊毛的,父亲传的,“软毛不刮相纸,护着影像”)、滴管(滴显影液用,玻璃的,有3支,怕摔碎)、调色盘(补色用,瓷的,分12个小格)、吸水纸(吸相纸水分用,1980年代的稿纸,“比新纸吸得匀”),最底层压着张纸条,是父亲1990年写的“修照片要像等花开,慢着来;记故事要像藏糖,甜着来——每张照片里都有日子的暖,不能丢”。
下层:放着街坊送来的待修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