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江城穿越之针脚里的布帛(3)

,你爸当年就爱吃这口,配豆沙糕正好’;老郑:2024年4月补衬衫扣(父亲的旧衬衫,领扣用铜制的,缝‘十字针’,针脚间距2mm;记老郑‘他爸当年领劳模奖就穿这衫,扣掉了一直没补,怕补坏了’;小孙:2024年5月做连衣裙(碎花棉,腰围65cm,裙摆长80cm;记小孙妈妈‘这布跟当年我给她做连衣裙的一样,软和,娃穿着舒服’)”,每个故事旁都画着对应的衣物简笔画,连连衣裙的碎花图案都会画得清清楚楚。

裁缝铺的老木柜,是1970年代的旧布料储藏柜改的,刷了清漆,柜面贴满了街坊送的小纸条(“玉珍,谢谢改的冬衣,穿着比新买的还贴身”“苏奶奶,我连衣裙的针脚真密,洗了好几次都没开线”)。柜子分三层,每层都铺着淡米色棉布,是用父亲的旧擦布料改的:

上层:放着父亲留下的未完工衣物与布料,每样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写着日期和故事:有1980年母亲的旗袍(藏青色的确良,领口未缝完,父亲写着“玉珍,这旗袍你妈当年想穿去同学会,缝领口要按‘一寸三针’,明线要直,暗线要藏”);有1992年儿子的周岁棉袄(碎花纯棉布,袖口缺纽扣,父亲写着“当年连夜赶制的,纽扣还没缝,你妈说‘等娃周岁再缝,讨个圆满’”);有2005年张奶奶的冬衣(深灰色灯芯绒,下摆需改短,父亲写着“张奶奶怕冷,改短后留1cm毛边,暖身,别剪太多”);还有块1975年的红色绸缎(做棉袄里布用的,父亲写着“这布软和,给娃做里子,不硌皮肤”)。

中层:放着缝纫耗材和备用工具,分了小格:有不同型号的缝衣针(粗针缝厚布,细针缝薄布,都是1980年代的“上海牌”)、软尺(1980年代的,刻度磨淡了,父亲用红笔重描过,“量尺寸要贴身,松了紧了都不行”)、粉笔(画尺寸用,白色、红色各一盒,“白色画浅色布,红色画深色布”)、顶针备用皮垫(垫在顶针内侧,“怕顶针磨手,你爸当年做的”)、碎布袋(装裁剪剩下的碎布,“街坊有的要带回家,说‘给娃做小沙包’”),最底层压着张纸条,是父亲1985年写的“给老人做衣要宽松,给孩子做衣要留长,给年轻人做衣要贴身——每个人的身材里都藏着日子,要懂,要细,要暖”。

下层:放着街坊预约的缝纫需求,每个都用淡米色棉布包着小纸条:“王阿姨:周日上午做衬衫,用1980年的的确良布;刘爷爷:周六下午改棉袄,袖口磨破了;小夏:周五晚上补裙子拉链,用黑色棉线”,纸条上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