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80年代产的,装在深棕色牛皮盒里,盒面印着“上海裁缝工具厂”。里面有2个铜制顶针(大的用于厚布,比如灯芯绒、棉袄布,内侧有父亲常年佩戴的指痕,磨得发亮;小的用于薄布,比如的确良、印花棉,顶针边缘刻着“1980”,是父亲买的年份)、3卷纯棉线(黑、白、灰三色,绕在竹制线轴上,轴身刻着“粗棉线,耐穿”,是1990年父亲从苏州布行囤的,现在还能看见布行的红色印章)、1把1980年代的“张小泉”剪刀(剪刀柄是牛角的,磨得温润,剪厚布时依旧锋利,“爸说‘剪刀要养,像养针线的魂’”),工具盒内侧贴着手写纸条,是父亲1990年写的“量尺寸要准,缝针脚要密,剪布料要稳——做衣服不是缝布,是缝日子的暖,要贴,要实”。
跨年代布料样本册:苏玉珍自己手工装订的,封面是用1970年代的粗棉布做的,藏青色,上面贴了张父亲缝纫的黑白照片(1980年拍的,父亲正给母亲缝旗袍领口,母亲穿着藏青色的确良布料,父亲手里捏着棉线,背景是堆得整齐的布料卷)。样本册分四类,每类都用不同颜色的棉线装订:1950-1970年代粗棉布(用棕绳,多是做棉袄、衬衫的,标签写着“1975.张爷爷棉袄布,深灰色粗棉,耐洗,缝针脚要‘一寸三针’”)、1980-1990年代的确良灯芯绒(用蓝绳,“1980.妈旗袍布,藏青的确良,挺括不皱,缝领口要‘正面压明线’”)、2000年代印花棉(用粉绳,“2005.小孙连衣裙布,碎花棉,软和,适合贴身穿”)、老绸缎(用红绳,“1992.儿子周岁棉袄里布,红色绸缎,暖身,当年爸说‘给娃穿红,讨个好彩头’”)。每本样本册里的布料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贴着手写便签,记着布料特性和缝纫技巧,空白处还画着小针线图案,红笔标“急”,蓝笔标“缓”。
记满尺寸的牛皮本:封面是用父亲的旧裁缝围裙布料改的,藏青色棉布,上面还留着当年沾的棉线头——白色的是粗棉线,黑色的是细棉线,像撒在布上的星星,是1995年父亲给街坊做冬衣时蹭的。这是父亲穿了20年的围裙,后来苏玉珍把它拆下来,改造成了牛皮本封面,“这样爸就像还在我身边,帮我记着每个街坊的尺寸和喜好”。本里的纸是泛黄的稿纸,某页用蓝墨水写着“张奶奶:2024年3月改冬衣(深灰灯芯绒,肩宽38cm,下摆改短5cm,毛边留1cm;记她‘当年穿这衣抱孙子,毛边磨破了还舍不得扔’——那天张奶奶还带了罐自己腌的咸菜,说‘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