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江城穿越之药香里的时光(3)

,冬天不咳嗽,去年说‘膏方要甜一点,牙口不好’——熬的时候多搅5分钟,让饴糖融得更匀;张奶奶:2024年5月抓感冒药(酒炒当归5g,用绍兴黄酒浸10分钟,炒至微黄;生姜3片,去皮;红枣2颗,去核;记她‘怕苦,加红枣,当年她女儿感冒,也是这么配的,三天就好’;小孙:2024年5月碾积食药(炒麦芽10g,炒至有焦香;鸡内金5g,晒干后炒脆;一起放进铜药碾,碾20圈,过80目筛,细粉装在纸袋里;记小孙妈妈‘当年小孙姐姐积食,也是这方子,孩子爱吃这药粉的甜香,不拒药’)”,每个药方旁都画着对应的药材简笔画,连阿胶烊化的状态都会画得清清楚楚。

中药铺的老木柜,是1970年代的旧药材储藏柜改的,刷了清漆,柜面贴满了街坊送的小纸条(“景年,谢谢熬的膏方,冬天喝了不咳嗽了”“许爷爷,我孙孙的积食药真管用,三天就吃饭香了”)。柜子分三层,每层都铺着淡米色棉布,是用父亲的旧擦药布改的:

上层:放着父亲留下的未炮制药材与工具,每样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写着日期和故事:有1985年母亲的蜜炙黄芪(粗段未炙,父亲写着“景年,这黄芪要蜜炙九遍,每遍刷蜂蜜后晾半小时,你妈当年产后气血虚,喝了三副就顺了,别偷工减料”);有1998年儿子的酒炒当归(切片未炒,父亲写着“当年你儿子感冒咳嗽,我连夜炒的当归,酒浸要透,炒至微黄,加生姜煎,喝一次就不咳了,要留着”);有2010年李爷爷的膏方药材(阿胶、枸杞未熬制,父亲写着“李爷爷脾胃弱,膏方里加饴糖,慢熬三小时,熬到膏体挂旗,别熬太稠,不好咽”);还有块1970年代的铜制药匙(抓药用的,父亲写着“这药匙抓黄芪最准,一勺5g,当年给街坊抓药都用它”)。

中层:放着炮制耗材和备用药材,分了小格:有不同年份的蜂蜜(1990年代的老蜂蜜,用于蜜炙;新蜂蜜,用于日常调味)、黄酒(绍兴黄酒,用于酒炒当归;白酒,用于浸枸杞)、饴糖(块状的,熬膏方用)、备用竹筛(怕常用的筛子坏了)、药刷(软毛的,刷药材上的杂质)、药袋(牛皮纸做的,装药粉用),最底层压着张纸条,是父亲1980年写的“蜜炙要‘润而不燥’,酒炒要‘透而不焦’,熬膏要‘稠而不糊’——药是治人的,心要细,手要稳,不能差”。

下层:放着街坊预约的炮制需求,每个都用淡米色棉布包着小纸条:“王阿姨:周六上午炮制药材,蜜炙黄芪100g;刘爷爷:周日下午熬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