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传的炮制工具:1970-1980年代产的,装在深棕色牛皮盒里,盒面印着“浙江中医药器械厂”。里面有1台1975年铜制药碾(碾轮直径20厘米,碾槽长30厘米,父亲换过2次木柄,现在用的是1998年换的枣木柄,握感扎实;碾槽底部有细微的磨痕,是42年碾药留下的,“爸说‘磨痕越深,药粉越细,药效越纯’”)、3套竹制药筛(80目的筛细粉,用于小儿积食药;60目的筛粗末,用于煎剂药材;40目的筛药材段,用于挑拣杂质;1980年父亲从浙江竹器行定制的,筛沿刻着“筛药要慢,去杂要净”,竹篾柔韧,至今没断过)、2个陶瓷药罐(大的用于蜜炙,小的用于酒炒,罐底印“景德镇制”,罐身贴着父亲手写的标签:“蜜炙罐——刷蜜要匀,每遍晾半时”“酒炒罐——酒浸要透,炒至微黄”)。
跨年代药材样本册:许景年自己手工装订的,封面是用1970年代的粗棉布做的,深褐色,上面贴了张父亲炮制药材的黑白照片(1985年拍的,父亲正用铜药碾碾黄芪,旁边放着蜜炙罐,背景是木质药柜)。样本册分四类,每类都用不同颜色的棉线装订:1950-1970年代根茎类药材(用棕绳,记着“1975.黄芪:粗段,蜜炙九遍,补气血”“1978.当归:切片,酒炒,活血”)、1980-1990年代花叶类药材(用蓝绳,“1985.菊花:晒干,去梗,明目”“1990.金银花:阴干,清热”)、2000年代果实类药材(用粉绳,“2005.枸杞:酒浸,熬膏,补肾”“2010.山楂:炒焦,消食”)、老膏方药材(用红绳,“1985.阿胶:烊化,加饴糖,滋阴”“1998.人参:切片,隔水蒸,补气”)。每本样本册里的药材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贴着手写便签,记着炮制方法和药效,空白处还画着小药碾图案,红笔标“急”,蓝笔标“缓”。
记满药方的线装老账本:封面是用父亲的旧药衣布料改的,深褐色棉布,上面还留着当年沾的药渍——浅褐色的是当归汁,淡黄色的是蜂蜜,像撒在布上的星点。这是父亲穿了25年的药衣,后来许景年把它拆下来,改造成了账本封面,“这样爸就像还在我身边,帮我记着每个街坊的体质和药方”。账本里的纸是泛黄的宣纸,某页用蓝墨水写着“李爷爷:2024年4月熬膏方(阿胶100g,敲碎后用黄酒烊化,边烊边搅,别糊底;枸杞50g,用50度白酒浸2小时,去酒气后加进膏方;饴糖30g,最后加,慢熬至膏体挂旗;记他‘1990年起吃我家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