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深棕色牛皮盒里,盒面印着“山东面点器械厂”。里面有1根1975年枣木面杖(父亲用砂纸磨过5次,杖身光滑无毛刺,靠近握柄处刻着“周记面坊”,是1990年父亲亲手刻的;每次用前,周麦香都会用食用油擦一遍,“爸说‘油能养木,面杖用得越久越润’”)、2个陶制和面盆(大盆直径40厘米,用来揉面团,盆底刻“周记面坊”四个字,釉色有点褪;小盆直径25厘米,用来和馅料,内壁光滑,“陶盆透气,面团发得匀,馅料和得透”)、3套木质面点模具(喜馍模具刻“长命百岁”,寿桃模具刻“福寿安康”,团圆饼模具刻“阖家团圆”,都是1980年父亲从山东木匠那定制的,模具内侧涂着食用油,“防粘,花纹印得清”)。
跨年代面点配方油纸本:周麦香自己手工装订的,封面是用1970年代的粗棉布做的,米白色,上面贴了张父亲制面的黑白照片(1988年拍的,父亲正用枣木面杖擀面团,旁边放着陶制面盆,背景是竹制蒸笼)。配方本分四类,每类都用不同颜色的棉线装订:1950-1970年代粗粮面点(用棕绳,记着“1975.玉米馒头:玉米粉300g+面粉200g,老面肥40g,揉250下,醒面1.5小时”)、1980-1990年代节庆馍馍(用红绳,“1988.妈月子红糖馒头:面粉500g+红糖50g+老面肥50g,揉300下,醒面2小时,蒸20分钟”)、2000年代家常面点(用蓝绳,“2005.南瓜馒头:南瓜泥200g+面粉300g,酵母5g,揉200下,醒面1小时”)、老馅料配方(用粉绳,“1990.豆沙馅:红小豆500g+白糖200g+猪油50g,慢熬1小时,炒至能成团”)。每一页油纸都用钢笔写得工整,空白处还画着小面杖图案,红笔标“急”(比如“老郑儿子订婚喜馍”),蓝笔标“缓”(比如“小孙儿童馒头”)。
记满需求的牛皮本:封面是用父亲的旧面坊围裙布料改的,米白色棉布,上面还留着当年沾的面粉痕——浅黄的是小麦粉,暗红的是豆沙,像撒在布上的星点。这是父亲穿了20年的围裙,后来周麦香把它拆下来,改造成了牛皮本封面,“这样爸就像还在我身边,帮我记着每个街坊的口味和需求”。本里的纸是泛黄的稿纸,某页用蓝墨水写着“张奶奶:2024年9月中秋团圆饼(面粉600g+老面肥60g,揉350下,醒面2.5小时;豆沙馅300g,按‘油糖1:2’比例,包馅时要留中心,蒸时豆沙能流心;记她‘每年中秋都来做,一家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