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江城穿越之面香里的烟火(3)

分着吃,去年说‘你爸做的饼,豆沙流心最甜’’;老郑:2024年10月儿子订婚喜馍(面粉1000g,分20个小面团,每个50g;用‘长命百岁’模具,蒸前在花纹里嵌红枣,蒸25分钟;记老郑‘当年他结婚,我爸做了20个喜馍,街坊都夸花纹清,今年要一样的’;小孙:2024年10月儿童馒头(南瓜泥150g+面粉250g,揉200下,做小兔子造型,耳朵用葡萄干当眼睛;记小孙妈妈‘当年小孙姐姐满月,也是这造型,孩子爱吃甜的,多放10g糖’)”,每个需求旁都画着对应的面点简笔画,连团圆饼的“团圆”花纹都会画得清清楚楚。

面坊的老木柜,是1970年代的旧面粉储藏柜改的,刷了清漆,柜面贴满了街坊送的小纸条(“麦香,谢谢做的团圆饼,豆沙流心跟当年一样甜”“周奶奶,我孙孙的小兔子馒头太可爱了,吃了两个”)。柜子分三层,每层都铺着淡米色棉布,是用父亲的旧擦面布改的:

上层:放着父亲留下的未整理配方与工具,每样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写着日期和故事:有1988年母亲的月子红糖馒头配方(油纸记录,父亲写着“麦香,这馒头要揉300下,加老面肥才软,你妈当年坐月子,每天吃两个,气血才顺,别少揉”);有1996年儿子满月的喜馍模具(木质,刻“长命百岁”,父亲写着“当年连夜雕的,雕到凌晨三点,就想让娃的喜馍有个好寓意,要留着”);有2012年张爷爷的祝寿寿桃配方(油纸写着“面粉与豆沙1:1,寿桃要蒸40分钟,张爷爷牙口弱,蒸软点才好嚼,别蒸太硬”);还有块1970年代的木质刮板(刮面板上的面团用的,父亲写着“这刮板刮得净,当年给街坊做馒头,都用它”)。

中层:放着制面耗材和备用工具,分了小格:有不同年份的面粉(1990年代的小麦粉,留着做老配方馒头;新面粉,做家常面点)、老面肥(用陶碗装着,每天换一次水,“老面肥发的面比酵母香”)、红糖(块状的,做红糖馒头用)、猪油(熬豆沙馅用)、备用蒸笼布(棉制的,怕常用的蒸坏了)、面粉筛(筛面粉用,100目,“筛过的面粉细,馒头绵”),最底层压着张纸条,是父亲1985年写的“给老人做馍要软,给孩子做馍要甜,给年轻人做馍要筋道——每个人的口味里都藏着日子,要懂,要细,要暖”。

下层:放着街坊预约的制面需求,每个都用淡米色棉布包着小纸条:“王阿姨:周六上午做红糖馒头,按1988年的配方;刘爷爷:周日下午做寿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