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江城穿越之纸页里的书香(3)

——浅褐色的是老浆糊,淡黄色的是新浆糊,像撒在布上的星点。这是父亲穿了25年的围裙,后来柳书韵把它拆下来,改造成了牛皮本封面,“这样爸就像还在我身边,帮我记着每个街坊的旧书故事”。本里的纸是泛黄的稿纸,某页用蓝墨水写着“张爷爷:2024年6月补家谱(症状:3页脱线,2页缺角;修复步骤:1.用鬃毛刷扫谱页浮尘,别碰掉手写批注;2.按老线迹用粗棉线重缝脱线页,每厘米3针;3.缺角用米色棉纸剪同款形状,涂稀浆糊粘,压重物一夜;记他‘这谱记了5代人,下个月要给孙子看,认祖宗’——上次补完,他送了罐自己腌的萝卜干,说‘你爸当年爱配粥吃’;老郑:2024年6月修语文课本(1985年版,症状:书脊开裂,3页页角有啃痕;修复步骤:1.书脊用中线缝,缝前用清水润纸脊;2.啃痕用同色纸补,补完用细砂纸轻磨边缘;记老郑‘女儿明天要带课本去同学会,当年她用这书考了满分,啃痕是她小时候长牙咬的,要留着’;小孙:2024年7月粘绘本(2015年儿童绘本,症状:2页撕坏,页角卷边;修复步骤:1.撕坏处用细线粘,别用浆糊太多;2.卷边用重物压平,垫宣纸防粘;记小孙‘弟弟撕的,姐姐哭了好几天,要补得像新的,不让弟弟再撕’)”,每个记录旁都画着对应的书籍简笔画,连补洞的宣纸形状都会画得清清楚楚。

书店的老木柜,是1970年代的旧书柜改的,刷了清漆,柜面贴满了街坊送的小纸条(“书韵,谢谢补的家谱,线迹跟老的一样,孙子能认祖宗了”“柳奶奶,我妈妈的课本修得真好,啃痕还在,像当年一样”)。柜子分三层,每层都铺着淡米色宣纸,是用父亲的旧润纸用的宣纸改的:

上层:放着父亲留下的修复笔记与补书耗材,每样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写着日期和故事:有1975年竹制镊子的备用棉线(淡蓝色,父亲写着“书韵,镊子柄的棉布磨破了就换,别用别的颜色,你妈说‘淡蓝显干净’”);有1952年母亲诗集的备用补纸(米色宣纸,父亲写着“你妈怕诗集缺角再扩大,让我多备了几张同款纸,留着补”);有1990年的古籍修复手册(父亲手写的增补页,记着“线装书补脊要先理旧线,别硬扯,会断纸页”);还有个1940年代的木质压书板(父亲写着“这板压补好的书,一夜就平,是你爷爷传的,要留着”)。

中层:放着修复耗材和备用纸张,分了小格:有不同型号的宣纸(生宣补古籍,熟宣补课本,1980年代的“安徽宣纸”)、浆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