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江城穿越之纸页里的书香(2)

厂定制的,线轴刻着“缝书要密,护页要软”),每样工具都透着岁月的温润。

修书台上摆着三样“书香印记”,每天柳书韵都会先逐个用软布擦一遍,动作轻得像怕碰醒沉睡的纸页:

父亲传的修书工具与旧书:1970-1980年代产的工具装在深棕色牛皮盒里,盒面印着“苏州文房器械厂”。里面除了修书工具组,还有2个瓷制浆糊碗(大碗直径15厘米,调浆糊用,碗底刻“书韵”二字,釉色有点褪;小碗直径8厘米,盛清水润纸用,“爸说‘瓷碗调浆糊不粘,纸页粘完不会留碗痕’”);未修复的旧书放在樟木箱里,每本都贴着手写便签:1935年爷爷的线装论语(书脊断裂,纸页泛黄,父亲写着“书韵,这书是你爷爷1935年教书时用的,补书脊要‘棉线三叠缝’,每厘米缝3针,别伤纸页,爷爷当年在页边写的批注要留着”)、1952年母亲的民国诗集(扉页缺角,字迹晕染,父亲写着“当年你妈读大学时的珍藏,缺角用米色宣纸补,补完用重物压一夜,纸页才平”)、2010年张爷爷的家族家谱(线装脱线,部分页角磨损,父亲写着“张爷爷靠这谱认亲,补时要按老线迹,一页都不能错序,磨损的页角用同色棉纸粘”)。

跨年代书籍样本册:柳书韵自己手工装订的,封面是用1970年代的粗棉布做的,浅灰色,上面贴了张父亲修书的黑白照片(1982年拍的,父亲正用竹镊子夹着纸页补论语,旁边放着瓷浆糊碗,背景是堆得整齐的旧书)。样本册分四类,每类都用不同颜色的棉线装订:1930-1950年代线装古籍(用棕绳,记着“1935.爷爷论语:线装,补书脊用粗棉线,页角补洞用米色宣纸”“1948.张爷爷父亲的账本:纸页脆,补前要先润纸”)、1960-1980年代铅印课本(用蓝绳,“1985.老郑女儿的语文课本:书脊用中线缝,页角啃痕用同色纸补”“1972.王阿姨的算术课本:纸页皱,压平后再粘”)、1990-2000年代平装书(用粉绳,“1998.小孙妈妈的毕业论文:页边撕裂,用细线粘”“2005.社区的老期刊:封面脱胶,用稀浆糊粘”)、老期刊(用红绳,“1955.收获杂志:内页缺字,用仿宋体补”)。每本样本册里的书籍残页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贴着手写便签,记着修复技巧,空白处还画着小镊子图案,红笔标“急”,蓝笔标“缓”。

记满修复记录的牛皮本:封面是用父亲的旧修书围裙布料改的,浅灰色棉布,上面还留着当年沾的浆糊痕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