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到金属的凉与棉布的软)。
染布台上摆着三样“蓝染印记”,每天蓝秀娘都会先逐个用软布擦一遍,动作轻得像怕碰醒沉睡的蜡纹:
父亲传的制蜡工具与未完成作品:1970-1980年代产的工具装在深棕色牛皮盒里,盒面印着“贵州蜡染工具行”。里面除了蜡刀组,还有2个陶制蜂蜡罐(大罐高20厘米,直径15厘米,熔蜡用,罐底刻“蓝记染坊”四个字,釉色有点褪;小罐高12厘米,直径8厘米,盛熔好的蜡用,“爸说‘陶罐保温,蜡不容易凝,画起来顺’”)、3块天然靛蓝染料(1980年云南产的呈深靛蓝,1990年贵州产的偏蓝紫,2000年四川产的泛浅蓝,都用棉纸包着,纸页上父亲写着“云南靛蓝染深色,贵州的染花艳,四川的染浅底,按布的用途选”);未完成的作品放在樟木箱里,每样都贴着手写便签:1978年母亲的靛蓝头巾(蓝底白花牡丹,半朵花茎,父亲写着“秀娘,这头巾你妈盼了三年,1978年物资紧,好不容易弄到布,画到半朵我要去外地学染技,你要按‘花茎曲而不断’画完,浸靛蓝三次,别偷次,色才正”)、1986年儿子的虎头围嘴(浅蓝底,虎头轮廓已画,缺填蜡,父亲写着“孙子满月要戴,虎头眼要圆,耳要翘,填蜡要匀,别漏布眼,染出来才精神”)、2010年张奶奶的蜡染窗帘(蓝布裁成2米宽,未熔蜡,父亲写着“张奶奶要‘缠枝莲’纹,枝要绕三圈,花要对成串,布要先煮软,再画蜡,浸靛蓝时要‘浸一时,晾半时’,三次才够深,她结婚时的窗帘就是这纹,别改”)。
跨年代蜡染布样册:蓝秀娘自己手工装订的,封面是用1970年代的粗棉布做的,深靛蓝色,上面贴了张父亲染布的黑白照片(1983年拍的,父亲正用细蜡刀给头巾画花茎,旁边放着陶制蜡罐,背景是挂满染布的架子)。布样册分四类,每类都用不同颜色的棉线装订:1950-1970年代实用蜡染(用棕绳,记着“1958.街坊王婶围裙:蓝底青花纹,浸靛蓝两次”“1978.妈头巾:牡丹纹,三次浸染”)、1980-1990年代儿童蜡染(用红绳,“1986.儿子围嘴:虎头纹,浅蓝底,两次浸染”“1992.老郑女儿肚兜:鱼纹,深蓝底”)、2000年代装饰蜡染(用蓝绳,“2005.社区挂画:孔雀纹,贵州靛蓝”“2010.张奶奶窗帘:缠枝莲,云南靛蓝”)、老染料样本(用粉绳,每块染料旁贴着手写色卡,“1980云南靛蓝:浸一次浅蓝,两次深蓝,三次靛黑”)。每一页布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