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江城穿越之蜡纹里的蓝(3)

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贴着手写便签,记着染制技巧,空白处还画着小蜡刀图案,红笔标“急”,蓝笔标“缓”。

记满需求的牛皮本:封面是用父亲的旧染坊围裙布料改的,深靛蓝色棉布,上面还留着当年沾的蜡渍——浅黄的是蜂蜡,深蓝的是靛蓝,像撒在布上的星点。这是父亲穿了28年的围裙,后来蓝秀娘把它拆下来,改造成了牛皮本封面,“这样爸就像还在我身边,帮我记着每个街坊的蓝染故事”。本里的纸是泛黄的稿纸,某页用蓝墨水写着“张奶奶:2024年8月蜡染窗帘(需求:2米宽,蓝底缠枝莲,云南靛蓝;细节:枝绕三圈,花对串,跟1980年结婚窗帘一样;记她‘去年搬新家,非要这纹,说‘看着就像老日子没走’’——上次量尺寸,她塞给我袋腌菜,说‘你爸当年染完窗帘,我就送他这个’;老郑:2024年8月蜡染桌布(需求:1.2米见方,浅蓝底鱼纹,四川靛蓝;细节:鱼眼圆,鱼尾翘,‘年年有余’;记老郑‘儿子下周结婚,新房要这桌布,当年我结婚的桌布就是你爸染的,现在还在,要一样的鱼’;小孙:2024年9月蜡染书包(需求:深蓝底小雏菊,贵州靛蓝;细节:花瓣五片,花茎曲,复刻外婆1995年的书包;记小孙‘外婆的书包磨破了,她舍不得扔,我要做个一样的给她’)”,每个需求旁都画着对应的蓝染简笔画,连缠枝莲的缠绕弧度都会画得清清楚楚。

蜡染铺的老木柜,是1970年代的旧染料柜改的,刷了清漆,柜面贴满了街坊送的小纸条(“秀娘,谢谢染的窗帘,缠枝莲跟当年一样,看着就暖”“蓝奶奶,我外婆的书包太像了,她哭了好久”)。柜子分三层,每层都铺着淡米色棉布,是用父亲的旧擦布改的:

上层:放着父亲留下的染技笔记与备用材料,每样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写着日期和故事:有1972年铜制蜡刀的备用棉布(靛蓝色,父亲写着“秀娘,刀柄棉布磨破了就换,别用别的色,你妈说‘靛蓝耐脏,还跟蜡刀配’”);有1978年母亲头巾的备用布(跟头巾同材质的棉布,父亲写着“怕你画坏,我多留了块布,要是错了就重画,别凑活”);有1990年的蜡染技艺手册(父亲手写的增补页,记着“画缠枝莲要先定起点,枝要绕得匀,别忽粗忽细,花要对着开,才好看”);还有个1960年代的铜制蜡勺(盛蜡用的,父亲写着“这勺是你爷爷传的,舀蜡不多不少,画细茎正好,别丢”)。

中层:放着染制耗材和备用工具,分了小格:有不同材质的棉布(粗布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