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穿越之酱缸里的香
一、杂货店旁的淑琴酱菜铺与带酱香的指尖
酱巷社区的“便民杂货店”,总在清晨飘着糖糕的米香与浓郁的酱香——那是隔壁“淑琴酱菜铺”飘来的,像揉碎的味觉记忆裹着老日子的温度。我守在摆着暖炉的柜台后,每天早上5点,准能看见那个印着“淑琴酱菜铺”的帆布工具袋出现在巷口,袋面泛着洗旧的深灰色,边角用细棉线补了七道补丁,针脚密得每厘米能藏7针,是林淑琴怕磨坏1970年代木质翻缸勺特意缝的。她总走在巷子内侧的青石板路上,会绕到铺门口的老酱缸旁站两秒(陶制酱缸泛着深褐釉色,1958年父亲买的,缸沿刻着“林家酱坊”四个字,磨得光滑发亮,缸壁还留着经年累月的酱色痕迹,风一吹就飘出咸香交织的酱香),左手攥着张折得方方正正的“今日腌菜清单”,右手轻轻扶着袋口,像护着满袋的酱香珍宝。
“淑琴酱菜铺”是老酱坊改造的,门面还留着当年的木质门框,上面刻着“1958”——是林淑琴父亲开酱坊的年份,也是她第一次帮父亲翻酱缸的开始。门楣上挂着串晒干的辣椒串,风一吹就“哗啦”响,是1980年父亲从山东带回来的,“辣椒串驱潮,还能让酱菜香更浓”。推开门的瞬间,最先闻到的是酱曲混着腌菜的气息——父亲1980年代囤的春季麦曲装在粗布包里,泛着浅黄的光泽;柜台上摊开的1985年母亲的酱萝卜秘方油纸本,纸页上还留着父亲当年滴的酱渍,字迹被浸得微微发蓝,林淑琴总说“这味是巷里的安心味,当年街坊来打酱菜,一进门就说‘淑琴,你家这酱香,还跟我小时候配粥的味一样’”。
屋里的光线总调得偏柔,天花板上挂着盏25瓦的暖光灯泡,罩着个旧磨砂玻璃灯罩,是1970年代的“上海牌”,林淑琴说“强光会让酱曲受潮发霉,还会让腌菜失水变柴,暖光护曲,也护着看酱色的眼睛”。正中央的木质腌菜架,是当年父亲从山东酱坊定制的,架杆刻着“1958-2006”——是父亲酱坊运营的年份,木杆被酱菜坛子磨得发亮,上面还留着常年挂坛子的浅痕,是40年腌菜留下的,林淑琴总说“这些痕是酱香的脚印,不能磨掉,磨掉就像丢了当年翻酱缸的细微声响”。腌菜架旁,1973年的陶制酱缸稳稳立在青石底座上,缸口盖着块粗棉布(1985年母亲缝的,上面绣着“林家酱”三个字,布边磨得发毛),缸旁摆着2把木质翻缸勺:大勺长60厘米,勺头宽15厘米,用于翻拌酱缸里的腌菜;小勺长40厘米,勺头宽8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