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用于捞取坛子里的酱菜,勺柄都缠着淡蓝棉布,是1985年父亲怕她握滑缠的,棉布上沾着点酱渍,却依旧贴服,握住时能感觉到木质的沉实与酱香的余温。
腌菜台上摆着三样“酱香印记”,每天林淑琴都会先逐个用软布擦一遍,动作轻得像怕碰醒沉睡的酱曲:
父亲传的制酱工具与未完成酱菜:1970-1980年代产的工具装在深棕色牛皮盒里,盒面印着“山东酱坊工具行”。里面除了翻缸勺,还有3块季节酱曲布包(春季麦曲布包印“麦香浓,腌萝卜”,夏季豆曲印“豆味醇,腌黄瓜”,秋季米曲印“米香淡,腌花生”,1980年父亲定制的,布包边角用棉线缝了加固)、2个陶制酱坛(大坛装腌菜,小坛装辣酱,坛底刻“林家酱坊”,父亲标“陶坛透气,酱菜越存越香”);未完成的酱菜放在酱缸旁,每样都贴着手写便签:1985年母亲的酱萝卜(半缸白萝卜条浸在酱里,父亲写着“淑琴,这萝卜选的是本地粗条萝卜,已经盐腌2天、晒1天,入酱缸14天了,今天要最后一次翻缸,翻时要顺缸沿慢搅,别碰碎萝卜,你妈说‘脆才配粥’,翻完再腌1天就能出缸”)、1990年爷爷的酱黄瓜(粗条黄瓜放在竹筛里,父亲写着“爷爷牙口弱,黄瓜切1.5厘米粗条,别太细,酱要按‘盐3勺、糖2勺、酱油5勺’调稀,腌时每天翻一次,别太咸,他吃不了重口”)、2015年李奶奶的辣白菜(杀青后的白菜挤干水分,父亲写着“李奶奶孙子爱吃微辣带甜,辣酱要加5勺白砂糖,加1勺苹果泥增香,拌时要每片白菜都裹匀酱,别漏芯,不然没味”)。
跨年代酱菜秘方油纸本:林淑琴自己手工装订的,封面是用1970年代的粗棉布做的,深灰色,上面贴了张父亲腌菜的黑白照片(1985年拍的,父亲正用大勺翻酱萝卜,旁边放着母亲的酱坛,背景是堆得整齐的酱曲布包)。秘方本分四类,每类都用不同颜色的棉线装订:1950-1970年代囤粮腌菜(用棕绳,记着“1965.咸芥菜:芥菜整颗盐腌,每层撒盐,压青石,腌30天,能存半年”“1978.酱萝卜:粗条萝卜,三腌三晒,酱缸腌15天,翻缸3次”)、1980-1990年代调味酱菜(用蓝绳,“1985.妈酱萝卜:本地萝卜,酱里加1勺白酒增香”“1990.爷爷酱黄瓜:粗条黄瓜,稀酱腌7天”)、2000年代健康酱菜(用粉绳,“2005.酱花生:新花生带壳,低盐酱,腌7天”“2010.脆藕片:厚片藕,酱里加1勺醋,脆而不柴”)、老酱曲配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