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江城穿越之酱缸里的香(3)

红绳,“麦曲制作:小麦磨粉,加温水揉团,发酵7天,晒干备用”)。每一页油纸都用钢笔写得工整,空白处还画着小酱缸图案,红笔标“急”(比如“李奶奶辣白菜”),蓝笔标“缓”(比如“酱藕片”)。

记满需求的牛皮本:封面是用父亲的旧腌菜围裙布料改的,深灰色棉布,上面还留着当年沾的酱渍——深褐的是老酱,浅黄的是新酱,像撒在布上的星点。这是父亲穿了30年的围裙,后来林淑琴把它拆下来,改造成了牛皮本封面,“这样爸就像还在我身边,帮我记着每个街坊的酱菜故事”。本里的纸是泛黄的稿纸,某页用蓝墨水写着“李奶奶:2024年9月拌辣白菜(需求:微辣带甜,每片白菜裹匀酱;材料:白菜5棵,辣酱1000g,白砂糖5勺,苹果泥1勺;记她‘孙子每天早餐配粥,能多喝一碗,上次拌的吃完了,催着要’——上次送辣白菜,她塞给我袋自己种的白菜,说‘你爸当年腌菜就爱用我种的,嫩’;老郑:2024年9月腌酱花生(需求:新花生带壳,低盐稀酱,腌7天;材料:花生3斤,盐2勺,糖1勺,酱油500ml,清水200ml;记老郑‘他爸明天生日,下酒要吃,当年他爸就爱这口,说‘带壳腌的香透芯’’;小孙:2024年10月做酱藕片(需求:脆藕切1厘米厚片,低盐酱,别太咸;材料:藕5节,盐1勺,酱油300ml,醋1勺;记小孙‘她妈妈血压高,怕咸,这藕片要淡点,上次做的吃了半个月,说‘脆得像刚腌的’’)”,每个需求旁都画着对应的酱菜简笔画,连酱花生的壳纹都会画得清清楚楚。

酱菜铺的老木柜,是1970年代的旧酱坛柜改的,刷了清漆,柜面贴满了街坊送的小纸条(“淑琴,谢谢腌的酱花生,我爸下酒说比当年的还香”“林奶奶,我妈妈的酱藕片刚好,不咸还脆,太谢谢了”)。柜子分三层,每层都铺着淡米色棉布,是用父亲的旧擦酱缸布改的:

上层:放着父亲留下的腌菜笔记与备用酱曲,每样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写着日期和故事:有1980年春季麦曲的备用包(父亲写着“淑琴,麦曲用完了就用这个,别买外面的,咱这老曲腌的萝卜才脆”);有1985年母亲酱萝卜的备用萝卜种(父亲写着“你妈怕以后买不到好萝卜,留了种,春天种在巷口,秋天就能收”);有1990年的酱菜技艺手册(父亲手写的增补页,记着“酱花生带壳腌前要洗干净,泡1小时,不然盐进不去”);还有个1960年代的小酱勺(父亲写着“这勺是你爷爷传的,舀酱不多不少,拌辣白菜刚好,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