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50章:碎裂的镜片——记忆的初次叩门(2)

,河水不那么清,河岸有野草和小路她提到可能的时间,二十多年前?她描述弟弟的样子,瘦小,怯生生的

老人们听着,脸上露出茫然甚至有些戒备的神色。一个戴着旧棉帽的大爷挥挥手:“钢厂?老早拆啦!人都搬走喽,散啦!哪找去?”另一位老太太倒是热心些,眯着眼想了一会儿:“闺女,你说这太模糊啦。咱们这地界儿,过去好几个大厂子呢,哪个厂没条河沟子?你说的弟弟丢孩子的事,唉,那年头好像听说过,又好像没有记不清喽,老糊涂啦。”

她换了几处类似的地方,得到的回应大同小异。不是茫然的摇头,就是碎片化的、无法验证的“好像听说过”,再或者就是对她这个陌生来客的警惕打量。时间这把无情的刻刀,不仅改变了城市的肌理,也磨平了人们记忆中的棱角与细节。那些可能承载着关键信息的老人,或已离世,或已搬迁,或如同风中残烛,记忆的火光摇曳不定,无法照亮她前行的黑暗。她感觉自己像一个在巨大废墟上盲目挖掘的考古学家,手中的工具却只有一双肉掌,徒劳地试图从一片混沌中拼凑出完整的图案。

在b市,情况稍好一些。那座庞大的钢厂还在运转,巨大的厂区和高耸的烟囱依然昭示着工业的力量。她找到一片看起来年代最久远的工人新村。这里的楼宇更加破败,楼道里堆满杂物,空气中弥漫着老旧社区特有的生活气息。

她重复着在a市的动作,试图与小区里带孩子的老人、下棋的大爷们搭话。有些人因为身处其中,提供了更多细节:厂子哪个分厂的?炼钢还是轧钢?河是哪一段?当年厂子效益好的时候如何,后来下岗潮又如何但这些细节反而让她更加混乱。她无法确定这些信息哪些能与她的记忆对应,哪些只是对方泛泛的回忆。她听到好几个不同版本关于“丢孩子”的模糊传闻,但一深究,时间、地点、人物全都对不上,更像是一种对普遍苦难年代的集体记忆模糊。

她像个无头苍蝇,在这巨大的、迷宫般的城市里穿梭。依靠着手机导航和两条腿,日复一日地行走在陌生的街道上,试图从某个转角、某扇窗户、甚至某个路人的面容上,捕捉到一丝熟悉的幻影。寒冷的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她的脚底磨出了水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晚上回到拥挤嘈杂的青年旅舍,躺在窄小的床上,身体疲惫到了极点,大脑却因为焦虑和失望而异常清醒。孤独感如同冰冷的潮水,彻底淹没她。在这千万人口的城市里,她的寻找如同一声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呼喊,连回声都没有。

身心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