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六章 旱情不断(8)

就是七千万两的岁入。

军饷、百官俸禄这两者就需要支出近三千万两银子,而军队军械的维护,地方的维护又需要一千万两银子左右。

因此实际上,眼下大明正常支出是四千万两银子,哪怕七千万两银子的岁入,也只能结余三千万两。

三千万两如果用于赈灾,按照毕自严的赈灾办法,顶多也只能保证两千万人基本活下来罢了。

只是大明的百姓不只有两千万人,而大灾最严重的时候,受灾的人数也不只有两千万人。

只有将他们迁移,让关内两京十三省的人口密度降低,大明朝才能把受灾人数控制在两千万以内。

“洪承畴拿下安南,建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后,西北、西南的灾民如果能迁,就尽数迁往旧港和交趾吧。”

“从今日起,诸省罪犯押往各省水泥厂,于水泥厂按照要求做做出防护来生产水泥。”

朱由检最后还是决定,不用罪犯来迁移换银子了,而是用他们生产水泥。

他原本所想的是,在朝鲜等地建设工厂,迁移日本战败俘虏去做工,然后将水泥运往山东。

因为水泥的有效期是三个月,从朝鲜南端釜山走水路到山东也就一个月。

到时候在登来港口建立铁路,先用有轨马车进行拉运水泥,只需要七天就能把水泥运到关中,十五天就能运抵嘉峪关。

南方则是可以用安南的土人,东吁的土人来直接建厂做工,比北方更简单轻松。

只是眼下看来、时间不够,而他的步子终究跨不了那么大。

现在只能用手头能用的资源来进行建设了,在这场大灾中,如果朝廷有足够的钱粮,或许能在灾后将大明建设的焕然一新。

但同样的、如果朝廷的钱粮不足,起义造反的事情也最终会上演。

朝廷和百姓,到了最后到底会上演为军民鱼水情,还是江山烽火乱。

这些考验的,便是大明眼下的执政班子了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