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这些工厂的工钱,朱由检也从每日十文,提高到了每日十五文,想来日本上千万农民得知后,会对他感恩戴德。
不仅如此,还有矿场、炼铁场,以及化肥场等等工场,朱由检也都准许瀛洲农民在农闲时去工作,工钱也一样是十五文。
最后算下来,御马监将会在瀛洲全面收复后,兴建大小四百余处工场,可容纳六十余万人就业。
这些工场的收入,加上朝廷给他们每人分的一亩地,以及官府的租地收获,这一系列的收入在折色成粮食后,每个农民会从幕府统治时期的人均三百斤粗粮,提高到大明统治时期的人均七百斤粮食。
这个比例,基本达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
能达到这个水平,不是代表大明科技发达,而是大明的耕地资源多。
眼下大明的亩产虽然只有二百八九十斤,而后世八十年代亩产三百四十多斤,但两者的耕地资源却不同。
收复瀛洲之后,大明的耕地面积会达到了八亿六千万亩,而需要养活的人只有一亿六七千万人,人均五亩耕地。
反观后世八十年代,十六亿亩耕地,却要养活十亿人,人均不过一亩六分。
人均耕地资源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哪怕生产力不足,依旧可以让百姓吃饱穿暖。
当然,这个前提是那群贪官污吏不会背着朱由检偷偷的盘剥百姓,而百姓也不会遭遇眼下的小冰河大旱。
小冰河大旱,基本废了大明近十分之三的耕地,让原本平均口粮一千四百余斤的大明百姓,跌落到了只有一千斤的程度。
这样看上去似乎还没有太大问题,但眼下只是开始。
接下来遭受天灾波及的耕地会越来越多,大概还有十年的时间,原本两京十三省内,将会有两京十一省遭遇大旱。
大明眼下八亿六千多万亩耕地里,将会有接近两亿亩遭遇旱情直接灭绝,剩下三亿亩粮食减产。
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旧港、交趾、瀛洲这几个地方,以及两京十三省内一些靠近大江大河的上亿亩田地粮食。
到了那个时候,人均口粮会跌到每人只有六百来斤。
如果没有瀛洲、旧港、交趾这些地方,也没有经过移民实边的辽东和河西的话,大明百姓的口粮会和历史上一样,只有四百斤不到,饿殍遍野
因此,为了抗旱保民,大明要必须要稳固交趾、瀛洲这种已经具有文化特性的地方,也要加强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