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五百六十八章 中秋佳节(5)

“爹,娘让您切了月饼,家里人一起吃。”

“好”杨涟如老顽童般笑着,拿起旁边的刀,将月饼切成了六块。

他正准备切下一刀的时候,男子拦住了他:“爹,大哥去京城做官了,家里只有七个人。”

“嗯嗯”经过提醒,杨涟记起了他那不愿苟安大理,追求名利的长子。

“唉”

不知为什么,他叹了一口气,但很快,当他看向四周宅院的时候,又由衷高兴了起来。

这些东西是他最大的财富,尽管它们不如杨涟家乡的老宅那么气派,但杨涟却为其感到自豪。

家乡的老宅,那是祖辈赚来的,但这里的宅院,是他用双手赚来的。

五年前,当云南大量人口迁移交趾、麓川之后,朝廷开始鼓励湖广、江西受灾的百姓迁移云南。

由于思念,杨氏举家迁移到了大理府太和县。

夫妻多年未见,杨涟自然高兴,但他更高兴的是,家中子嗣除了长子以外,其它四人都来了云南。

他们来到之后,当地官府发给了四头耕牛和一头小驴,杨家子弟也在早已熟于农事的杨涟带领下,在大理一步步扎根。

三年前,袁可立上台之后曾经废除了朝廷对曾经东林党人的流放。

在大理的许多东林党人得知情况后,纷纷变卖了自己开垦的田地,带着银子,火急火燎的返乡。

但杨涟不同,他与少部分东林党留在了大理,享受着这里的风花雪月。

他们在官学之中担任国学教习,为的不是那几两俸禄,而是年纪大了,干不动农活,但是不想闲着,因此在当地继续发光发热。

三年的时间,杨涟成功当上了大理府太和县的官学院正,当时的他,比起当年中举时还要高兴。

成了院正之后,杨涟极力邀请东林之中一些有学识的人前来大理,然而许多人并没有回信。

显然,在许多东林党官员看来,大理是一个穷乡僻壤,他们自然不可能来这里教书育人。

不止是老友,便是他杨涟的长子杨之易也不愿来大理做官,而是继续呆在京城,一边借助父亲的人脉在礼部任职,一边回绝父亲的各种想法。

长久下来,杨涟也就明白了。

人都是为了利,他杨涟曾经是先帝的托孤大臣,所有人都追捧他,但他眼下只是一个“穷山恶水”中的官学院正,自然没有人搭理他。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