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五百六十八章 中秋佳节(6)

好在让杨涟唯一庆幸的是,朱由检始终未曾忘记他,每年依旧会让人送来几瓶御酒、贡茶来让他解解馋。

闲暇之余,好友左光斗也写信慰问他,杨涟也就没了太多遗憾。

他不能让大明变得更好,但有人能。

来到云南的这么些年,他亲眼看着大理这个少民多,汉民少,生活当地还需要学习彝家话、白家话,一日三餐只能水煮白菜配糙米饭的地方繁荣起来。

大量的彝家百姓被迁移到了麓川,他们的离去让太和县多出了许多土地。

官府按照齐王的政令对百姓发地,便是杨涟家也按照人头分到了三十六亩地。

算上他们家这些年的开垦,他们家一家六口,一共有九十二亩土地,每年除了自家吃的粮食,还能往外卖出六七十石粮食,换得二十七八两银子。

这些银子,加上家中父子五人的副业,岁入一百来两倒也不是难事。

杨涟自己担任院正,每年十五两俸禄。

二子杨之言担任官学教习,三子杨之赋经营着一家茶馆,四子杨之才养花插花,五子杨之环在太和县担当县丞。

除了长子没有听杨涟的话回到大理,其它的四个孩子都很听话的在大理这个给了自家父亲第二次生命的地方居住。

以杨涟的情况,说句实话,他要是真的想,他甚至可以把杨家发展成为大理第一家族,但是他没有。

他曾经的梦想也不过就是匡扶大明,让大明重回万历新风那十年的情况。

现在他的这个梦想,已经有人替他完成了,而他也认识到了自己并没有政治上的才干。

他是活在梦想之中的理想主义者,朱由检是活在现实中的务实主义者。

对于怎么治理国家,朱由检用十七年的时间给杨涟上了一课。

杨涟懂了,他也不再追求返回朝堂了。

他现在想的,就是不知道当年那个低矮的小娃娃,如今到底成了什么模样。

他瞥了一眼旁边的大明报,上面记载着朱由检在太原城完成了自己西巡的最后一站。

关于这一路西巡的情况,他会在下下期写出一本更为详细的连载游记来揭幕,杨涟也很是期待。

“有生之年,倒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够再见你一面”

抬头望着洁白的圆月,杨涟似乎在那一轮圆月中看到了当年十岁的朱由检。

他不自觉伸手想要触碰,但下一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