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随着疆域的进一步扩大,行政上也只能进一步扩大编制,进而增加了朝廷的支出。
河中和岭北是好地方,但它们现在提供不了一点财政来支援大明朝。
实际上,这是朱由检执政时期留下的弊端。
朱由检想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将能够威胁大明的国家全部覆灭和瓦解,或者将其拉入地区战争泥潭。
但是,问题也就来了
在朱由检的影响下,不管是百官还是武将,所有人都想大干快干,不想磨磨蹭蹭,因此大明各部花钱也是大手大脚。
如今朱由检虽然让大明从原来天启元年的二千六百万两岁入,提高到了九千二百万两岁入,也创造了一个只要正常运转,就能不断提高岁入的财政盘子。
但与之对比,那点增长的分量根本不足以满足朝廷官员们的大手大脚。
发展工商,改革田税,发行国债,铸造钱币,创造科技
短短的二十四年的时间里,朱由检其实把能做的和该做的都已经做完了。
正是在这么多的措施面前,才得以让财政收入实现倍增,可是这也说明,大明在现有环境下可以被挖掘的财政空间已经不多了。
“叔父说的对,寅吃卯粮的法子已经用的差不多了,缩减开支的法子也缩无可缩了。”
“只是新的财源,到底会以何种方式出现呢”
马车里、朱慈燃望着自己面前桌案上的大明坤舆总图,不由得在心中喃喃自语。
而在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朱由校也在询问朱由检这个问题。
“朝廷养着那么多人,如果没有新的财源,恐怕依旧不能改变财政窘迫的局面。”
朱由校的声音响起,但它响起的地方不是海上,也不是宁波,而是应天府南京城内的紫禁城华盖殿内。
这句话的出现,让身处华盖殿内,坐在朱由校对面的朱由检也陷入了沉思。
他不是不知道怎么说,而是在想应该怎么和自家哥哥说清楚。
从朱由校的话中,不难听出他掌握了大量的经济用词和知识。
不过,用词和知识只是理论上的东西,如何实践才是问题所在。
朱由校虽然从自家弟弟口中知道了科技和兴新产业的关系,也知道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问题在于他仅仅是知道罢了。
现在他需要的,是自家弟弟给出自己一个如何解决问题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