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02章 乱我家者(5)

重,他没有丝毫慌乱,只是每日坐在书房里,将自己那所谓的润色再润色。

一想到那样的人最后得到禁足的下场,亦失哈心里就有几分难受。

对于地方上的卫所武官来说,他们可不管你是几品的文官,他们只知道他们是世袭罔替吃皇粮的军户,没有皇帝和五军都督府的吩咐,他们绝不可能拿出储备仓的一粒米给文官。

“我在地方上尚且留三成钱粮给府县使用,军粮怎能限制?”

凑巧,今日武英殿殿门的班值太监是亦失哈,他见状也跟了上去,以便随身伺候朱元璋。

由于蒙古人对地方不加治理,因此棉花虽然在宋末元初传入内地,但民间种植力度极小,直到朱元璋北定中原,这种御寒作物才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当然,这些都不算是直属大明朝廷的粮仓,直属大明朝廷的粮仓分别是卫所的军户仓,以及卫所军户负责看管的储备仓,还有运河沿线的十四座水次仓。

倒是在他处理奏疏的时候,颖国公府内的傅家兄弟却急的直打转。

五十万斤棉花,这对上半年已经先后派发百万斤棉花给西北、山西的大明朝廷来说十分困难,可即便再怎么困难,朱元璋却也不能无动于衷。

“是啊”傅忠也感叹着,脑中对于朱高煦身影愈发清晰。

“这”朱允炆沉吟:“只是将军屯籽粮收回户部,让六部派人监管,粮食可以不调。”

这份奏疏是监察御史陈瑛所写,其中他写到了军屯籽粮都由卫所自行管理,很容易出现贪腐事情,所以建议将军屯籽粮交给户部统一管理。

它们虽然不如纯正的波斯马高大,但掺杂了河曲马的血脉后,耐力却能变强不少,极其适合用来作战。

并且由于明初气温较后世更低,北平辽东地区能种植棉花的地方极少,因此辽东、大宁等地奇缺棉花这类的御寒物资。

在朱高煦的叫嚷声中,林五六等人面面相觑。

“别忘了,武官贪墨粮食还有兵部和都察院可以监督,可一旦军屯籽粮归属六部,那六部与都察院一旦沆瀣一气,又有谁能告诉你军屯籽粮被贪墨亏空?”

他这话一说出,傅忠二人面面相觑。

瞧着朱元璋走入殿中的背影,亦失哈呆愣的站在殿门口,在内心苦笑:“我这样的小人物,恐怕没两天陛下就会忘记我的名字了吧”

“人呐,一旦饱了就会忘记饥饿,穿暖了就会忘记寒冷,天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