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方为长久之道。
学生浅见,仓促之间难免疏漏,
然一片赤诚,伏惟大人垂鉴。”
搁笔,轻轻吹干墨迹。
一篇融合了古代智慧与现代科学管理思维、
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具体落实措施的惊世策论,
于此方寸号舍之中,
诞生于一位“奴籍”书童之手!
整个写作过程如长河倾泻,
一气呵成,中间几乎未有停顿。
周大人早已忘了掩饰,
就站在苏惟瑾的号舍之外,
目光死死盯着那卷墨迹未干的答卷,
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惊讶,
到后来的凝重,
再到如今的极度震撼与难以置信!
他亲眼看着这个少年如何从一个扎实的起点出发,
一步步抛出那些闻所未闻却又发人深省、
甚至直指问题核心的观点!
这已经不是一篇文章了!
这是一幅宏大的治水蓝图!
一套缜密的行动方案!
一种超越时代的思维方式!
“天才不!鬼才!国之鬼才!”
周大人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几乎要脱口而出!
他一生阅卷无数,自认慧眼识珠,
却从未见过如此文章!
如此考生!
这苏小九,哪里是什么奴籍书童?
分明是蒙尘的璞玉,蛰伏的潜龙!
之前的什么替考、舞弊、奴籍身份
在这一篇光芒万丈的策论面前,
全都显得微不足道!
可笑之极!
周大人强压下激动的心情,
深吸了好几口气,
才勉强恢复作为学政的威严。
他深深地看了苏惟瑾一眼,
那眼神复杂无比,
充满了欣赏、惊叹、
以及一种捡到稀世珍宝的狂喜。
苏惟瑾感受到目光,
抬起头,对着周大人微微躬身,
神情平静,既无得意,也无谄媚。
周大人什么也没说,
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