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士考证,
‘雷乃发声’此句,或有讹误之嫌。”
“什么?讹误?”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质疑经文章句?
这可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孙志远像是抓住了天大的把柄,
立刻提高声音:
“苏兄此言差矣!
月令乃圣贤经典,岂容随意质疑?
莫非苏兄自以为能超越先贤注疏?”
苏惟瑾却不急不躁,缓缓道:
“孙兄稍安勿躁。
小弟并非凭空臆测。
考夏小正、淮南子时则训等更古之文献,
于仲春物候,多只记‘蛰虫咸动’,
而未强系于‘雷乃发声’。
且各地物候不同,某些地域春来早,
蛰虫动时未必闻雷。
反之,秋冬时节,偶闻雷声,
又何曾见蛰虫出动?”
他顿了顿,观察着众人陷入思考的神色,继续道:
“故而,有学者推测,
月令‘雷乃发声’四字,
或为后人所加,
意在强化春回大地之声势,
亦或是版本传抄过程中,
将注释误入了正文。
其本意,或许仅是描述‘仲春之月,
阳气盛,蛰虫动’这一整体现象而已。
如此,则‘孰因孰果’之惑,便可迎刃而解矣。”
这一番论述,引经据典,逻辑清晰,
既尊重了经典,
又提出了新颖且能自圆其说的考据观点,
巧妙地化解了那个刁钻的问题,
反而显得提问者有些钻牛角尖。
场内一片寂静,
众人都在消化这闻所未闻却又合情合理的解释。
几位老秀才交头接耳,频频颔首:
“妙啊!此解另辟蹊径,
却言之成理!”
“是啊,跳出因果之辩,
从文献流变角度入手,
高,实在是高!”
“苏小友之博学深思,老夫佩服!”
孙志远站在原地,
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他本想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