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着周家的产业,要我把周郎的书房、库房都交出来。我跟他们争辩,说周郎是为国捐躯,这些产业本该由我保管,可他们哪里肯听,只说‘妇道人家懂什么,这些东西交给我们,才能保住周家的脸面’。”
宝玉读到这儿,忍不住攥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指甲深深嵌进了掌心。他想起探春的嫁妆,那是贾母和王夫人亲自为探春准备的,光是上等的绸缎就有一百多匹,有杭州的云锦、苏州的缂丝,还有几匹是宫里赏下来的明黄色缎子;珠宝玉器也装了满满四箱,有祖母绿的手镯、红宝石的戒指,还有一支成色极好的赤金步摇,是探春小时贾母给她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田产、店铺的地契,都是为了让探春在夫家能有底气。可如今,这些东西竟成了别人觊觎的对象。
“后来他们见我不肯交产业,就换了个法子,说周郎的抚恤金该归宗族所有,要我把官府送来的抚恤金拿出来,由他们‘统一分配’。我自然不肯,那抚恤金是周郎用命换来的,是我以后生活的依靠,怎么能给他们?可他们却天天来府里闹,有时还堵在门口,对着来往的人说我‘不孝’‘贪财’,把我气得病倒了好几日。”探春的字里行间,满是委屈与愤怒,宝玉仿佛能听到那些宗族子弟的刻薄话语,能看到他们围着探春,指手画脚、唾沫横飞的模样,心里又是心疼,又是气愤。
更让宝玉揪心的,是信里接下来的内容:“昨日,三叔父又带着人来了,这次他们更过分,说我带来的嫁妆是‘周家的私产’,要我今日就清点出来,交给族里掌管。我跟他们吵了起来,说嫁妆是我贾家带来的,跟周家没有半分关系,可他们却说‘你既嫁入周家,就是周家的人,你的东西自然也是周家的’。三叔父还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守着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不如交给族里,我们还能给你寻个好归宿’——我后来才知道,他们所谓的‘好归宿’,是想把我嫁给邻县的一个老员外,那老员外都六十多岁了,还死了两任妻子,他们不过是想从中得些彩礼罢了。”
宝玉的眼眶彻底红了,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信笺上,与探春留下的墨痕重叠在一起。他想起探春小时的性子,那样骄傲,那样要强,连在大观园里跟丫头们下棋,输了都要不服气地再来一局;后来她管家,面对府里的老嬷嬷们的刁难,也是条理清晰地一一反驳,从不含糊。可如今,她在海疆的孤宅里,却要受这样的屈辱,连自己的嫁妆都保不住。若是往日里,贾府还在,贾母定会派人去海疆,为探春撑腰;王夫人也会写信给海疆的官员,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