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商业地产的布道者与社会活动家(5)

业文化2013年4月

文刘炳如

在“空想家朱凌波”的微博上,记者看到的是一个长发披肩,满胡须的朱凌波,眼神流露出反叛和不屑,但是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朱凌波却平添了几分温和,外表儒雅、态度和蔼。与他交流,会听到他浓郁的东北方言,以及他身上显现的豪放之气。

他的名片赫然印着“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会主任““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院长”两大头衔。

翻手诗歌覆手地产

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风起云涌的时代,狂飙突进的创作激情席卷整个诗坛。在诗歌风起的年代,大学生校园诗歌作为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存在,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的大学生诗坛如同群雄逐鹿的江湖,各地自立门派,大学生诗人依靠独门秘籍,扬名武林。在白山黑水的吉林省长春市,毕业于吉林财贸学院(现名吉林财经大学)金融系的朱凌波便是这场校园诗歌浪潮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作为参与者,他极力鼓吹诗歌。他反叛,他不屑,大有一番“天下之大,舍我其谁”的气概。在崇拜朦胧诗的年代里,他大谈对朦胧诗的不屑。“他们这茬人(朦胧诗人)作为一个高峰已经过去了,虽然在文学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他们的诗还以1976年的格调嘶喊着、对扑面而来的第三次浪潮和大趋势竟无动于衷⋯⋯

我为他们感到可悲可怜,当然这不能怪他们,这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未来的诗坛是属于我们的!”

学生时代的朱凌波反叛,毕业后的朱凌波因诗歌而辗转,他毕业后在银行工作了三年,后来放弃了这个当时被认为最好的职业,1987年,又到牡丹江日报成为了一名记者。朱凌波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写点东西。但是在理想和现实面前,朱凌波发现了体制下的艰难。朱凌波开始考虑现实的问题:“年轻时候,可以叛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考虑现实问题,这时候,理性因素占的比例就会加大。‘在他看来,人应该寻找到理性和激情的结合点,在充满激情的同时,保持理性。如果过于激情,那就如同火焰,引火烧身、推而广之,无论是社会,还是人生,都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才能更加从容面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

1989年,朱凌波正式进入商界。初入商海,他首先面临转型的阵痛。当朱凌波第一天去公司上班时,公司总经理第一眼见到留着长发的朱凌波时,说:“朱先生,勉为其难,请先把长发剪掉吧。”对于心高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