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商业地产的布道者与社会活动家(6)

气傲的朱凌波来说,断发无疑是一种人格侮辱,但他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在公司附近的一家红星理发店,朱凌波剪掉了长发,理发师傅的每一剪刀下去,朱凌波都心如刀割,难以言说,满地诗意的长发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一个诗人的转身离开。朱凌波用第一个月的薪水购买了西服、领带、皮鞋,改变了诗人的作派。在朱凌波多年好友,目前仍活跃于诗坛的苏历铭看来,‘一旦离开诗歇,他(指朱凌波)会在心里彻底埋葬诗歌,虽然一直有些不解,但从他山河不变的目光中我能体会出诗歌曾给他的伤害。’然而朱凌波认为,他远离诗歌,只是人生的转型,由狂放不羁到西装革履;由富有激情到充满理性。这次转型对他的人生起着重要作用,“我对世界、人生、生命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个男人要在社会上扮演多重角色,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

作为一个社会人,就是要把每一个角色都要扮演好、拿捏好,这样才能从中找到平衡,这个人才是健全的人。”经历转型的阵痛后,朱凌波成为一个拥有理性、富有责任、包容一切、坚韧意志的社会人。正如他最开始驰骋诗坛时,他是以诗歌与诗歌评论并行的“双枪将”,他找到了理性和激情的平衡点。

此后10年,朱凌波先后在深圳、珠海、山东、河南、北京自我流放,历经民营、合伙、国营、股份和上市等企业,涉足过贸易、广告、金融和地产等行业。他自称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屡败屡战”。苏历铭对他的评价很中肯:“他是一个横冲直撞的公牛,是生活中打造出来的硬汉。“朱凌波人生轨迹的转换,与其说是他屡败屡战,不如说是人生迷惘期的自我流放。

不止是朱凌波处于人生迷惘期,这是他们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写照。同时期的诗人,海子死了,顾城死了,骆一禾也死了,舒婷写散文,芒克转行画画,苏历铭东波日本,徐歌亚定居深圳,每个人都处于人生惶感时刻,每个人都背负重任前行。

2000年,身心俱疲的朱凌波远离了商业圈,开始了自由撰稿人的生活。朱凌波听了崔健的一场遭遇嘘声演唱会,在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崔健:激情不再的文章,他引用塞林格的名言评价崔健,“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句话不仅是对崔健本人的评价,同时也是对自身商海十年沉浮的体悟,更是对他们一代人命运际遇的总结。

经历商海10年挣扎后,朱凌波清醒认识到,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