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第三代人断想
一一视论当代青年诗歌走向
原载于深圳青年报
“第三代人”这一词的出处:这个词最早也最准确是出现在四川万夏主编的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上:
随共和国旗帜升起的为第一代人
文.革十年铸造了第二代人
在大时代的广阔背景上诞生了我们一一第三代人
b:第三代人诞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a:关于人道主义及异化等问题的探讨激起青年一代的广泛反响;
b:现代西方文化思潮(文学和哲学等)的介绍和科学技术的引进;
c:变革社会生活的气息尤其是观念更新的思想给人以有力的精神刺激;
d:近年来有关民族寻根意识与当代全球意识纵横认同这个深刻的文化命题被明确提出。
这几种重要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因素交汇融合,为第三代人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制造了良好的氛围。(引自新时期非主流诗歌论稿。浙江师大乃生、阿龙著。)
p:第三代人主体结构:
成员结构:青年知识分子;
年龄结构:23-26岁区间;
艺术结构:分二大股:
a:智慧型。生活在文化层。写感受诗。
b:思想型。生活在非文化层。写体验诗。
d:第三代人的几大支流:
a:
感觉诗流(情绪诗流):代表性报刊有南京付立主编的他们文学社交流资料(1985二集);
北京贝岭主编的当代中国诗三十五首(1984),北京贝岭和上海孟浪主编的当代中国诗七十五首(1985);尚仲敏和燕晓冬主编的大学生诗报(1985);尚仲敏.主编的中国当代诗歌(1986)。
他们认为诗是一种纯粹的东西。是形而上气氛。着重于美学意趣。语言口语化。表现手法淡化。情境的模糊性。渲染感受或情绪(直觉、梦、潜意识和幻觉等)。属灰色幽默。
b:体验诗流,集结于浙江詹小林等编的现代诗歌报)和黑龙江.朱凌波主编的没有门的世界周围。
他们多从事非文化职业,常常受到各种非现代艺术力量(物质力量、社会力量、道德力量和政治力量等)的冲击。是两栖人(人格分裂)。在人海和黑夜摸寻丢失的艺术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