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八十九章:重返太行(1)

民国三十一年(1942)九月的黄河,浊浪滔滔。谢文渊站在渡船的船头,望着对岸连绵的群山轮廓。两个月前离开延安时的豪情,此刻已被近乡情怯的复杂心绪取代。

“同志,风大,进舱里吧。“船工老赵操着浓重的晋南口音。

谢文渊摇摇头,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对岸。那里是太行山,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无数战友长眠的故土。

渡船在激流中艰难前行。船工们喊着号子,与黄河的咆哮声交织在一起。谢文渊想起两年前第一次北渡黄河的情景,那时的他满怀理想却前途未卜,如今虽历经磨难,但方向已然明确。

“看!鬼子的巡逻艇!“船头突然传来惊呼。

谢文渊心中一凛。通过望远镜,他看见两艘日军巡逻艇正破浪而来,艇上的机枪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全体隐蔽!“老赵大声下令。

渡船立即转向,试图利用河面的波涛作掩护。但巡逻艇速度极快,很快就追了上来。

“准备战斗!“谢文渊拔出配枪。随行的五名队员都是他在延安亲手培养的骨干,此刻迅速占据有利位置。

巡逻艇越来越近,已经能看清日军士兵狰狞的面孔。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对岸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

令人惊讶的是,子弹不是射向渡船,而是射向巡逻艇!

“是我们的同志!“一个队员兴奋地喊道。

谢文渊通过望远镜看见,对岸的山坡上,数十个身影正在向巡逻艇开火。他们的装备杂乱,但战术动作十分娴熟。

在岸上火力的掩护下,渡船终于靠岸。谢文渊第一个跳下船,迎面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老周!“他又惊又喜。

老周比在太岳山时消瘦了许多,但眼神依然锐利:“就知道你这几天该到了。“

“你们怎么知道...“

“延安来的电报。“老周拍拍他的肩膀,“走吧,这里不安全。“

他们迅速离开河岸,转入一条隐蔽的山路。路上,老周简要介绍了太行山的情况。

“鬼子实行‘三光政策’,很多村子都被烧光了。但我们还在坚持,群众也还在支持我们。“

“利剑分队的老同志们呢?“

老周沉默片刻:“李大山上个月牺牲了。为了掩护群众转移,他带着一个班拖住了鬼子一个中队。“

这个消息像一记重锤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