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春寒料峭(2)

鬼子。“

谢文渊心中一痛。李大山,那个总是乐呵呵的山东汉子,最后时刻想的还是杀敌。

“铁柱,还记得我们刚组建利剑分队的时候吗?“

“记得。“赵铁柱眼中泛起回忆的神色,“那时咱们就三十多人,装备比现在还差,可士气那叫一个旺。“

“是啊...“谢文渊望向远山,“现在人多了,装备好了,可...“

他没有说下去,但赵铁柱明白他的意思。接连的损失让部队士气低落,这是比装备损失更严重的问题。

第二天,谢文渊开始着手重整部队。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组织了一次特殊的追悼会。

没有会场,就在山洞前的空地上;没有花圈,战士们采来了山间的野花;没有哀乐,老周用树叶吹起了五月的鲜花。

谢文渊站在队列前,手中拿着一本花名册。

“同志们,今天我们要送别二十一位战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今天又为了这个目标献出了生命。“

他开始念诵每个牺牲者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当念到李大山时,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李大山,山东泰安人,民国二十六年参加八路军。参加过大小战斗一百二十七次,负伤九次...最后时刻,为掩护群众转移,带领一个班拖住日军一个中队,全体壮烈牺牲。“

队列中传来压抑的抽泣声。

“他们为什么而死?“谢文渊提高声音,“不是为了某个人,某个政党,而是为了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同胞!为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他环视着战士们:“牺牲的同志们倒下了,但我们还活着。活着的人要做什么?不是整天沉浸在悲痛中,而是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追悼会结束后,部队的士气明显好转。但谢文渊知道,这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的日子,他着重抓了两件事:训练和群众工作。

训练场上,他亲自示范每一个战术动作。从匍匐前进到精准射击,从爆破技巧到野外生存,他把在延安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战士们。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他最常说的话。

群众工作方面,他组织战士们帮助老乡春耕。虽然部队自己也缺粮,但他还是坚持每天省出一部分口粮接济特别困难的群众。

“八路军真是咱们的子弟兵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