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三年(1944)元月的太岳山,朔风凛冽。谢文渊站在新搭建的指挥部门前,望着眼前这与太行山既相似又不同的景致。山势更加险峻,沟壑更加深邃,就连寒风都带着几分陌生的凛冽。
“谢参谋长,各部主官都已经到齐了。“年轻的警卫员小跑着前来报告。
指挥部的窑洞里,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投向刚刚到任的参谋长。这些太岳军区的旅团级干部,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目光中既有审视,也有期待。
“同志们好。“谢文渊走到地图前,“我是谢文渊,奉命前来太岳军区工作。在太行山时,就久闻太岳将士的威名。“
开场白很简短,但恰到好处。几个原本抱着膀子冷眼旁观的干部,不自觉地坐直了身子。
作战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谢文渊仔细听取了各部队的情况汇报,越听心情越沉重。太岳军区的处境比他预想的还要艰难:日军实施“囚笼政策“,据点密布,公路如网,根据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最麻烦的是粮食问题。“后勤部长是个精瘦的湖南人,说话带着浓重的口音,“去年收成不好,现在库存只够维持半个月。“
“药品更是奇缺。“卫生部长补充道,“很多伤员因为缺医少药,轻伤拖成重伤,重伤...就只能等死。“
会议结束后,谢文渊独自留在指挥部。油灯下,他仔细研究着太岳山区的地图,眉头越锁越紧。
“怎么,被吓住了?“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谢文渊抬头,看见军区司令员陈赓大步走进来。这位以智勇双全著称的将领,虽然比谢文渊大不了几岁,但已经是威震太岳的名将。
“司令员。“
陈赓摆摆手,在谢文渊对面坐下:“说说看,有什么想法?“
“困难很大,但并非无解。“谢文渊指着地图,“日军据点虽多,但兵力分散。我们可以采取跳出去的战术,主力转到外线作战。“
“具体怎么跳?“
“这里,“谢文渊的手指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同蒲铁路。鬼子的生命线。打这里,既能缴获物资,又能迫使鬼子收缩兵力。“
陈赓眼中闪过赞许的神色:“和我想的一样。不过,同蒲铁路守备森严,怎么打?“
“特种作战。“谢文渊吐出四个字。
三天后,谢文渊亲自带队侦察同蒲铁路。同行的除了警卫员,还有太岳军区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