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香港就是香港,不存在什么小香港,大香港,更何况还是山区,哪来的"小香港"?
但是很多人说是有,那么就一定有。
这个地方就是桃坑乡的坑口街。
桃坑乡是茶陵县的山区乡,这个山区的坑口街是如何成为"小香港"的呢?
说来有点话长。
历史上这个地方曾经非常热闹,有点像“香港”。
因为这里是上井冈山的必经之路,也可以说是井冈山的门户。
当年,有很多队伍停留在这里,人满为患,热闹非凡,加上这里是井冈山的商贸重镇,有许多商铺和店家,每次逢墟时也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的确像一个"小香港"。
只是胜利结束之后,来往的人就渐渐少了,很长一段时间与外界基本断绝了来往。
主要原因是这里是山区,山路弯弯绕绕高低不平,十分不好走,又不通公路,山里的木材和山货运不出去,所以客商也不来这里。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当年中国的经济开始起飞,大量的工程项目上马,很多商品楼房开始兴起,各地方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建设高潮。
建工程需要大量的木材,而桃坑山区满山遍野都是茂密的森林。
桃坑山区的树真的大。
老亭子有一棵巨大的杉树,高有三四十米,胸围有十余米,树龄应该有上千年,这样的树还有许多。
这些树之所以留存至今,主要原因是运输不便,再说市场需求不旺。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里才通了公路,而且市场有需求,于是大量的木材贩子开始进入桃坑山区,贩运木材。
这些商家主要是舲舫等地人,每天差不多有上万人挤进坑口街,早中晚人员川流不息,尤其是河道上日夜人声鼎沸,叫喊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非常的热闹。
来了这么多人,自然需要吃饭睡觉,所以坑口街很多人做起了生意,卖饭开店铺,生意好得很。
渐渐地,外地木材贩子赚钱的消息传了出来,坑口街上的人坐不住了。
这些人也是一等人精。
他们自然不干。
他们禁止外地木贩子去山里收购木材,由他们运来,在坑口大桥下面进行交易。
由于当时公路上设有木材检查站,出入不方便,外地的商贩主要走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