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了,有的时候,长春县知县会直接跟吉林将军李如梅商量,而后把决定通知吉林府。
那叶向高是反对还是赞同?他反对还是赞同有用吗?
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这不仅仅是个人,连地方衙司也是如此。
松江府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成为陪都,甚至要把应天府陪都地位给抢了,也是这般道理,松江府有足够的经济地位,自然要寻求足够高的政治地位。
叶向高拿起了匣子,闭目养神了片刻,有些忐忑的看着匣子的火漆,无论侯于赵是否回信,其实叶向高写信去,就已经非常唐突,而且已经把侯于赵给死死的得罪了。
侯于赵在辽东垦荒,那可是侯于赵前半生最骄傲、最自豪的功绩,叶向高这一封信,就是部分否定侯于赵功绩。
在一般人看来,叶向高,你想干什么?想要踩着我平步青云不成?
但吉林府要发展,叶向高也是用了很大的决心,才写了信过去。
他小心的拆掉了匣子上的火漆,里面是一本奏疏,他打开奏疏看了很久很久,才愣愣的说道:“侯巡抚居然是这样的人?和我想的完全不同,他连奏疏都写好了,要和我联名上书,迁徙府城到长春。”
侯于赵,他不是一般人,他要是一般的读书人,就不可能和人逆行,和李成梁这样的浑人成为至交了。
侯于赵认为叶向高所言有理,也知道叶向高的顾虑,把前路直接给叶向高铺了出来,吉林地方也没办法反对这本奏疏。
李成梁虽然不在辽东了,可李成梁的儿子、客兵还在辽东,侯于赵的意见就是李成梁的意见,因为李成梁不太擅长朝堂狗斗,很容易跟辽东巡抚闹翻,所以侯于赵的表态往往也代表着李成梁。
奏疏下面还有封书信,侯于赵写的回信。
侯于赵在书信里说,他已经写信到了哈密城,告知了李成梁,还专门叮嘱了几句,让叶向高好好做知府,不要有所顾虑,辽东垦荒正是发展的时候,一切制度都要随着垦荒、发展而改变,因时而动,因势而定。
老赵还说教了几句,觉得叶向高年纪轻轻,就一把年纪,暮气沉沉,顾虑太多,墨守成规。
何必那么多顾虑,叶向高是皇帝任命的朝廷命官,最大的后台就是陛下,背靠陛下,还如此瞻前顾后,恐失了年轻人的锐气和锋芒。
年轻人,就该气盛些!
叶向高看完书信有些恍然,他甚至有些懊恼,这当官当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