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九百七十四章 学会胜利和分赃,学会战败和断后(3)

前往东太总督府的商船,必须要是武装商船。

武装商船广泛存在于马六甲之外的西洋贸易之中,大明商船可以在马六甲城和棉兰老岛达沃城补充刀枪剑戟、甲胄弓弩、火铳火炮火药等物。

秩序之外,能相信的只有自己了,这也是大明商船不愿意出马六甲城的原因之一。

大明从来不怕商船掌控火力,因为商船的火力再强,也没有水师的火力强。

张居正和皇帝聊的海贸政策,整体上遵循了当年万士和提出的‘仗剑行商’这一海贸基本策略,在规则还不完善的时候,在一望无际的大洋之上,暴力就是保护自己的唯一手段。

皇帝和张居正聊了很久,这些都和环太商盟息息相关,但这些国策的调整,和其他成员无关,是大明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海贸形式。

“先生对龙江、清江造船厂营造拖船之事,是如何看法?文昌阁里就咱们四个,先生可以畅所欲言。”朱翊钧说起了廷议上关于拖船的问题,张居正没有具体表态。

“陛下稍待。”张居正站了起来,在书架上翻找着书籍。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的身影,有些感慨,这个四十八岁成为元辅的帝师,终于是老了,两鬓已经斑白,连胡子都变成了杂色,而且身形也不像当年那样挺拔了。

张居正将一本龙江船厂志补拿了出来,翻看了片刻,找到了书签的位置,递给了皇帝陛下。

大明对南京城外的龙江造船厂,进行了全面的挖掘,对所有有可能的史料都进行了整理,最终由礼部修订了一本志书,补充了造船厂的兴衰史,其过程令人唏嘘不已。

朱翊钧看到了书签的位置,里面有很多张居正本人的注释。

“朕明白了,龙江造船厂的衰败,有朝廷的责任,而且是主要责任。”朱翊钧翻看着志书,承认了这一基本事实。

“龙江造船厂的衰亡绝非一时,而是不断衰亡。”张居正面色复杂的说道:“永乐年间,海贸兴盛,仅仅龙江造船厂,一年要营造海船、河船768艘,这些都是五百料以上的大船,彼时造船厂有船匠七万三千余人。”

“到了宣德年间,造船厂一年只能造187艘船了,而且多数都是小船,船匠逃的逃,走的走,到了宣德九年时候,船厂只有两千二百众,还皆是尸位素餐,三分钱一分货,钱到了也不干活。”

“仅仅九年时间,龙江、清江两个最大的造船厂,就已经失去了往日所有的能力。”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